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简介

系列视频《淳化荞面饸饹》之二制作技艺(解说词)

    

这里,秦风浩荡,汉韵湟漾。

这里,原高土厚,苍茫迤逦。

这里,是一块绿色皴染的青山绿水,被世界粮农组织誉为“黄土高原绿色明珠”。

这就是美丽淳化。

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有一道美食《淳化荞面饸饹》。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来到淳化,不吃一碗淳化荞面饸饹,就等于没有品味到淳化美食的真谛”。

《淳化荞面饸饹》,淳化地域文化的标志。

【推出片名字幕】

                 淳化县文化馆

       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项目

             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建设

                淳化荞面饸饹(制作技艺)

歌曲《淳化荞面香》

仲山巍巍高,

冶水清清长。

天下美食千千万,

比不上淳化饸饹香。

绣花样的心劲,

丹青样的配方。

好粉、精盐、鸡蛋黄,

揉到醒到上压床。

劲使匀,一条一丝见情长。

眼放亮,面条入水莲花放。

手轻巧,箸头搅动龙戏浪。

心花开,花开心潮卷波浪。

压!压!压!压出山乡好日月,

压!压!压!压出儿女好时光。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淳化荞面饸饹》制作技艺成功入列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淳化县首个获得省级保护的非遗项目。

【采访淳化县文化馆干部郭小林】(淳化荞面饸饹,在非遗这块来讲的话,它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挖掘淳化荞面饸饹的非遗文化,淳化人吃饸饹是红白喜事都吃饸饹,娃孩子考上大学吃饸饹,娃当兵吃饸饹,没了老人吃饸饹,过寿吃饸饹,孩子结婚更吃饸饹,所以饸饹这个东西它是甜、细、绵、长,具有一种吉祥寓意在里面,再一个淳化荞麦饸饹,这是淳化人意识里基因的一个展示,无论淳化人从外地赶回来走的有多远,一旦是从高速下来,进县城首先第一件事,吃几碗饸饹,这是淳化人一种乡愁,所以淳化人吃几碗饸饹之后,就感觉浑身舒坦,然后赶着回家。)

此次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淳化荞面饸饹》,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元代就已产生。

走进淳化乡村,感受制作饸饹的工艺流程,是一种“物色入眼来”、“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的艺术享受。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淳化儿女对于美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

【采访】(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食文化,由一种到多种,由粗粮食品到了粗粮细作的食品,二千多年来,饸饹的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深入人心,也成为渭北高原待客,尤其是婚礼的时候主要的食品之一。)

制作饸饹的主要食材就是上乘的荞面粉。以当年生新加工的面粉为最佳。先脱黑色外皮,后上机粉碎,头遍粉碎下来的面,再用细筛将未除净的黑皮筛除掉,这样加工出的荞面洁白、光亮、精细柔滑,然后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存下,现吃现用。

调制饸饹面,以荞面为主,按照比例加适量的小麦面混合,以增加面条的筋道,加少量食碱的温水调和。边揉面边带水,面团不粘手,柔韧拉而不断为好,和好的面团放置醒发30分钟,让面筋松弛伸展,然后切成大小均匀的面团,以便上床压条。

饸饹面加工工艺的重要环节是压面条。传统的工具是木制“床子”,架在沸腾的开水锅上,填进面团,随着几个人配合操作,细长的面条落入水中,顿时如银丝翻卷,莲花盛开,香气四溢,古人有诗形容为“弱似春绵,强似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

饸饹汤以羊汤为最佳,另有鸡汤、大肉汤、素汤等。臊子以羊肉、鸡肉、大肉豆腐、红萝卜、黄花、生姜、香菜、葱、辣椒等佐料烹制而成。捞出面,浇上汤,一碗让“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的美食醉了远方来客,醉了至爱亲朋。淳化饸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九个字:“筋、柔、光、煎、稀、汪、鲜、辣、香。”

其面光滑细长,筋而不硬,细而不断,柔韧而嚼,光滑爽口。

其味香而不艳,绵柔悠长;一条入口,余香不绝。

其色红而微辣,既可提味,又可增加食欲。蒜泥佐料,既可提味,又可杀菌。

歌曲《淳化荞面香》

爷台青松壮,

垄原莽苍苍。

一双大脚走四方,

忘不了家乡饸饹汤。

肥肥的猪羊肉,

脆生生的葱、蒜、姜

胡萝卜巧切丁丁样,

芫荽入味最绵长。

面艺精,一碗入口爽、筋、光。

汤汁鲜,一勺舀起煎、香、汪。

花样多,搓搓、面片任品尝。

人情暖,暖在心头暖在肠。

好!好!好!舌尖留香永难忘。

好!好!好!饸饹申遗登金榜。


来源:淳化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