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一段著名的残铁,见于唐人杜牧(803一852)的怀古诗《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行从半埋在沙中的一柄残断的铁戟升起。锈迹外面是“今”,里面是“古”。磨去黝锈,诗人看到了熟悉的前朝故事。随后,他的目光从戟上移开,远望着在历史中起伏的人与物。后两行反用其锋,感慨若非东风助力,周瑜则家国俱灭。历史如梦如戏,竟如此不合逻辑。想到这些,诗人的目光再也未回到残戟上。 ——摘自《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在山东济南灵岩寺东南角仙人崖下一眼清泉边,有一块巨大的铸铁,因为形状非常像一块袈裟,而得名“铁袈裟”。康熙年间的《济南府志》中还记载这块神奇的袈裟相传是“自地涌出”,玄妙至极。 书中插图 “铁袈裟”高2.52米、宽1.94米,外形不规则,正面看去,上窄下宽。其上部向右侧倾斜,左下部向前凸出,右下部后收、既敦实稳固,又显示出一种蓬勃的动势,让人联想到一头卧牛或黑熊,仿佛可以随时一跃而起。一些上上下下、纵横交错的细线,像一张大网,将其笼罩并束缚起来。疏密不等的块面和线条,起起伏伏,郁积着巨大的能量,几乎要将大网冲破。从侧面看去,“铁袈裟”完整的形象不见了,变得像一片干而皱的“壳”。背面的表皮较为粗糙,基本上看不到纵横交错的网格,幽暗的光线使得它与地面连成一体。深褐色的铸铁历经风霜,却没有浮锈。伸手抚摸,可以感受到它的洁净,甚至柔润,并不似预想的那般冰冷。 残破改变了物体的外形,也引发了人们奇异的联想。“铁袈裟”的禅机与传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写文,连皇帝都赋诗咏情,“铁袈裟”不仅仅有了宗教的光环,也成为时间的象征物。 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实地调查,认为其实“铁袈裟”既非袈裟化铁,也非铁铸袈裟,而是一尊形体巨大的金刚力士造像残缺的一部分,估计这尊金刚力士像原是高约7米左右巨物,大约铸造于初唐到盛唐之间,在晚唐灭佛运动后被毁损。 书中插图 这本书关注的是残破的碎片,从中引发出对于艺术的研究。作者试图重新关注碎片特定的形态,碎片本身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可以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 其一,当我们意识到碎片原属于某个完整的有机体时,便会试图重构其物质和历史语境,不再止步于碎片本身。一件完美的瓷器,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而破碎却使我们看到了器物的内部空间、断裂后露出的胎体,感受到器壁的脆弱、茬口的锋利。新的视野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法遏制的修复欲望,反过来使我们对完整的器物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碎片也会被看作完整的实体。例如,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一块高约10米、周长43.1米的天然巨石,本是山崩而坠的碎片,但早在西汉时就被认作夏启之母的化身。武帝时为此石建庙,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庙前建神道、石阙。这些设施和随后的各种祭祀活动,将巨石转化为一座纪念碑。在空旷的野外,它体量巨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具备一种圣物所需的形式特征。它超越了不稳定的物质外形,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中的焦点和符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关注碎片的形态本身,还有必要讨论赋予其象征性的文化传统、宗教观念、政治动机,探讨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连接的机制和渠道。 其三,碎片之间的缝隙也值得关注。缝隙是停顿、缺环、空洞、虚无;然而,就像泉水、瀑布从大地的间隙流出一样,这些狭小的部分也予人极大的想象空间,如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殷商的占卜,便是对钻、凿、灼烤之后甲骨上裂纹的解释。“卜”字本身,象声,也象形,一长一短的两画,即是龟甲的裂纹。裂纹是神圣的缝隙,是神明对商王叩问的回答。据《淮南子》等书记载的传说,万岁峰下的启母石破北方而生启,裂开的缝隙是生命神圣的通道。到了宋代,哥窑瓷器上“百圾破”的开片,金丝铁线,八方交错,技术的局限又转化为审美的趣味。一件瓷器破碎后补缀的锔钉,断断续续,勾勾连连,也构成一部文化史。 其四,碎片是破碎的结果,而破碎是事件。一件瓷器被打破是事件,外力的撞击、四散的肢体、落地时尖厉的声音,皆会带来心灵的快感或阵痛;挽救、担当、辩解、隐瞒、推诿、拼对、修复、丢弃、掩埋、惊愕、窃喜、哀悼、追忆、忘记等也都是事件,这样,我们便有可能通过碎片与破碎本身,讨论一种涵盖内部、外部多种因素的物的总体史。 书中插图 作者从“铁袈裟”入手,讨论“碎片”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意义,探究“铁袈裟”与各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的关联,试图说明除了“铁袈裟”原属铁像的原意,铁像被破坏的过程、碎片在后世产生的新意义也同样重要。除此之外,这本书所强调的还有作品本身的物质性。传统历史学研究也常常使用物质性材料,却并不特别注重文献史料的物质性;而艺术史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在场”。艺术史家面对的正是一种物质性和视觉性的历史,对于其形状、材质、技术等内部因素的关心,是艺术史的基本姿态。因此,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如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由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我们能够从很多艺术作品中读到不一样的信息和感受,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也是从个人感受出发,通过历史的碎片去还原艺术诞生的现场,探究画家创作的前因后果,感受盛世里的清醒和迷醉,角落里的自闭和自愈,宦海里的得失与沉浮,寒江上的清冷与寂寞,湖海中的漂流与停泊,空山里的落花与流年。
你最喜欢哪一类型的艺术作品呢?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源: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