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从文的边城里,乡土是远去的乌篷船与翠翠的守望;在莫言的高密乡中,乡土是魔幻现实下的苦难狂欢;而乔叶笔下的《宝水》,以温厚笔触叩问了一个当代命题:当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乡村是否只能成为记忆的标本?当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文学又该如何记录这场“静默的地壳运动”?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将桂冠授予这部作品时,颁奖词给出了答案——它用“移步换景的风俗风情与豆棚瓜架的倾心絮语”,缝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裂隙,让乡土中国在文学的镜鉴中完成了一次诗意的重生。


▲ 作家乔叶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乔叶,本名李巧艳,1972年生于河南焦作修武县,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她以女性视角和乡土叙事见长,作品兼具哲思与诗意,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项荣誉。
2023年,其长篇小说《宝水》以“山乡巨变”的深刻书写摘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桂冠,被誉为“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力作”。

《宝水》以四时节序为经纬,编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长卷。 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正经历从传统农耕到文旅特色的转型。主人公地青萍,一位饱受失眠与丧偶之痛的中年女性,因缘际会来到宝水村经营民宿。 在这里,她既是外来者,又是参与者:目睹村民修乡史馆、办农家乐、借新媒体推广;见证基层干部、返乡青年、外来投资者如何合力唤醒沉睡的山村。而这座村庄,也以它的烟火人情治愈了她的创伤,让她从“我”走向“我们”。 小说结构如中国传统水墨,以“冬—春—夏—秋”的循环展开,既有豆棚瓜架的絮语,也有基层治理的波澜。 茅盾文学奖授奖词精准概括其精髓:“移步换景的风俗风情与豆棚瓜架的倾心絮语,涵容着传统中国深厚绵延的伦常智慧和新时代方生方长的新观念、新情感、新经验。” 四季轮转中,宝水村既是地理坐标,更成为一代人城乡流动经验里“隐秘创伤”的治愈之地。 演播肖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 《宝水》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题材的时代性,更在于其叙事视角与美学突破。 “逆向书写”的乡土新范式 女性视角下的微观史诗 疗愈与重构的精神图谱 “什么是老家?老家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的寸步难行的家,等着我们回去。” 《宝水》既写村庄的新生,也写游子的归来。无论你是都市漂泊者,还是乡村守望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那些关于根脉、记忆与身份的困惑,终将在宝水的炊烟中找到答案。 乔叶耗时七年深入豫南信阳、豫北焦作等地,以脚步丈量乡村肌理,用对话激活历史记忆,让我们看到: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之外,还有一片土地正在书写自己的史诗;在焦虑与疏离的现代病中,仍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落地生根。 2023年茅盾文学奖之夜,乔叶在获奖感言中说道:“生活现场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能修改成见,也能赋予新见。” 翻开《宝水》,或许你也会被这种力量击中——那是故乡的温度,时代的脉搏,更是文学永恒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