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虢镇文化探秘之——常宁宫与凉楼
   开放时间: 2022-12-16至2022-12-31
   活动地址: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虢镇有一通“万历九年辛巳二月壬子虢人田厚民述并书”的“古虢常宁宫集略备采”石碑,成为明清以后研究虢镇地方历史的绝无仅有的实物档案。这通勒于公元一五八一年的石碑开篇即是“虢之城南常宁宫,秦为宣太后筑者”。秦宣太后芈八子是秦时乃至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女强人之一,曾临朝长达四十一年。宣太后临朝时远在距离虢镇近三百里的咸阳。因此常宁宫也叫宣太后宫,也被称为“虢宫”。

《三辅黄图》记载“虢宫在岐州虢县界”。宣太后宫抑或虢宫遗址在今虢镇老武装部院内,此处当属虢镇最佳风脉之地。从先秦的宣太后、金元时期的邱处机,到明代道士张静琴,再到抗战时期的国军团长李靖化,无一不将目光瞅准这里。

旧志载,常宁宫规制崇巍,居高临下,秦山千里之胜一览无余。风物秀丽还需辅以人文,民国时期,由驻防虢镇的国军李靖化团长倡导在常宁宫旧址建设中山公园,给战乱年代的虢镇平添了一丝现代气息。公园有一“胜利亭”,其楹联可谓巧用古诗,浑然天成,“悠然见南山渭水长萦秦塞曲,何当来此地黄河远上白云间”。

虢镇西南角有镇江寺,寺庙在城外,东侧有堡子曰镇江堡(今之南堡),寺庙亦建在土崖之上,与常宁宫东西相望。旧志记载,镇江寺建于凉楼遗址之上,而凉楼相传为虢叔所建。志书在此似是而非的加了一句按语“按虢叔之说恐未必确,或即宣太后之虢宫也”。到底宣太后宫是常宁宫呢?还是凉楼?或是虢宫?我们不妄加定论。我们不知道凉楼的来历,就无法判断是虢叔或秦公建造。凉楼早已不存,却留下凉楼坡、凉楼里的地名。凉楼坡位于今西关南街南堡子段,旧时坡度较陡,现在已经平缓很多。凉楼里设于明正德十六年,隶属仁和乡,其管辖范围大致包含今东西南北四个堡子。

镇江寺仅残存一些石质坚硬、外形硕大的柱顶石,连确切的地址都难以找到,我们只能构想一张在其遗址上建造的镇江寺全图。镇江寺立于土崖之上,土红色的围墙,周围绿树簇拥,崖下河水悠悠,孩子们在水中打闹,浣洗衣物的妇人挥动棒槌,叮叮当当,与寺院传来的晨钟暮鼓及木鱼声相映成趣,构成了极具生活情趣的画面。

二十世纪末,笔者在虢镇北坡东去五里的毛家坡荒野看到一块石碑,隐约可见镇江禅寺字样,碑阴有线刻观自在造像一区。笔者查阅资料并多方打听,方知镇江寺并不在毛家沟,而在南堡村。至于石碑东移,则原因不详。于是笔者赴南堡村耆老严宏翊处了解镇江寺始末,方知南堡土人并不常用镇江寺的名字,而是称之为“棒槌寺”。叫棒槌寺的原因恐怕源于人们把寺中的木鱼声当成了寺下清水河畔的棒槌声,把那棒槌声听成了木鱼声吧。寺下清水河是什么河呢?利民渠退水及千河以左沿途泉水汇流形成,今早已不存。镇江寺土崖之下有插板石,与虢镇东之暖泉、西之冢疙瘩、北之刘纲岭构成虢镇四大祥瑞之地,成为镇江禅寺及清水河畔一景。镇江寺以其寺名,或为镇水而建,另一座据说建于清代的铁牛庙同样为镇河而建,却没有幸运地被县志记载。


——节选自长篇文史随笔《虢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