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秦巴艺苑】李小洛随笔、国画作品展
   开放时间: 2025-07-23至2025-07-23
   活动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丽都嘉园18号楼滨河路林河外侧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安康市文联副主席,安康市作协副主席李小洛的随笔、国画作品。




李小洛:我在北京的小房间(一)


李小洛


2006年秋天,空气里浮动着一种干燥而澄澈的气息,我告别了陕西安康湿润的山水,踏上北上的列车。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第三届驻校诗人,即将开启为期一年的驻校生活。车轮碾过铁轨的铿锵声,像心跳的节拍,敲打着对未知的想象。

抵达北京是在次日的午后。阳光慷慨地铺满站台,带着北方特有的爽利。来接站的是《诗刊》社的蓝野,李木马。他们说“小洛,你那小房间相当不错”。这预告,像一颗定心丸,瞬间抚平了旅途的疲惫与初来乍到的惶惑。

车子驶入校园,绿荫浓密,楼宇间沉淀着静谧与书卷气。当钥匙转动,那扇门扉开启的瞬间,果然得到了印证。一个大约五十平米的小居室,不大,却异常妥帖。客厅兼书房,沙发柔软,桌椅规整,冰箱电视静立一隅,家具齐全。厨房和洗手间虽小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透着一股玲珑可爱的劲儿,仿佛专为单身客精心设计过。最让人欣喜的是卧室,雪白的墙壁纤尘不染,崭新的床单被罩散发着棉布特有的阳光味道。米色的窗帘垂落下来,外面还覆着一层浅紫色绣花的薄纱,风来时,薄纱便轻盈地拂动,筛进柔和的、带着光晕的尘粒,给房间笼上一层如梦似幻的轻纱。这哪是租来的临时住所。分明是一个温暖、洁净、待我如归人的小巢。

房东是位退休的老院长,满头银发,眼神温和而睿智。交接钥匙时,他特意多留了一会儿,目光缓缓扫过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珍视。他告诉我,这房子自2002年女儿黎明从美国结婚回来住过一晚后,便一直空置着。“孩子从小到大,没让我操过多少心,特别懂事,”老院长的声音低沉下去,眼里漾起一层薄薄的、慈爱的水光,像投入石子的静谧湖面,“这屋子,留着她的气息,她的影子,这么多年,怎么也舍不得租出去。”这份深沉的父爱,让空气都变得凝重而柔软。他说后来学校看中了这套位置方便的房子,做了很久的工作,他才勉强答应。但心里始终悬着,直到见到我。“看到你,”他释然地笑了笑,皱纹舒展开,“我这心里才踏实些。一来,你和我女儿年纪相仿;二来嘛,”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托付,“把房子交给一个诗人来住,这是以诗歌的名义。挺好。” “以诗歌的名义”——这句话沉甸甸地落在我心上,为这小小的空间赋予了超越物理意义的庄严感。

在北京醒来的第一个清晨,是被一种奇妙的音乐唤醒。马路对面幼儿园里飘来稚嫩欢快的歌声和琴声,像清澈的溪流,涣涣弥漫在秋日的空气里。伫立阳台,看到北京的太阳正从我左边的天空冉冉升起,光线带着初秋特有的金色,慷慨地洒满校园。学生们三三两两,背着书包,步履匆匆或闲适地走向教学楼,年轻的脸庞上跳跃着晨光。操场上,晨练的老人或慢跑,或舒展筋骨打着太极,动作舒缓,构成一幅安详的剪影。

而最让我屏息凝神的,是右边窗下的景象。一棵极其高大的白杨树,仿佛从大地深处汲取了无穷的力量,笔直地向上生长,越过一层层楼宇,直达五楼的高度。它阔大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白的光泽。就在它生长到与我窗台平齐的位置时,一根异常粗壮、充满生命力的横枝,仿佛在漫长的跋涉中突然感知到了什么,决然地改变了方向,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来势,斜斜地、坚定地向着我的窗口伸来!距离之近,几乎触手可及。每一片向上的叶片,都像一只只小小的手掌,盛满了清晨憨态可掬、饱满欲滴的阳光。这横生的枝干,在那一刻,强烈地幻化成一只有力的、温暖的臂膀,带着整个大树的问候和力量,向我做出一个巨大而温柔的拥抱姿态。心弦被这无声的、来自自然的盛大欢迎猛烈拨动。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瞬间攫住了我。站在五楼的窗前,面对着这棵沉默而热情的白杨,我忽然无比笃定地相信:2006年,北京的秋天是欢迎我的。

世界果然很小,缘分总在看不见的经纬上悄然编织。住进小房间不久,一封意外的邮件翩然而至。发件人竟是房东老院长的女儿——黎明。她刚从美国回来探亲,得知父亲把房子租给了学校,如今住着一位驻校诗人。待看到我的名字,她惊喜万分——“李小洛?是我在网上读过许多诗的那个李小洛吗?”她在邮件中写道,她非常喜欢我的诗,尤其是一些关于生命与时光的咏叹。归期在即,她渴望在离开前能来这个小房间拜访我。

约定的那个傍晚,夕阳的金辉透过那浅紫绣花的薄纱,将房间染成一片温暖的琥珀色。黎明如约而至,一个气质温婉、眼神明亮的女孩,身上带着东西方交融的独特气息。就在这个曾经短暂容纳过她新婚之夜、如今又容纳着我诗与梦的小房间里,两个素昧平生的女子,因为诗歌这根无形的线,奇妙地连接在一起。我们围坐在小桌前,清茶袅袅。话题像藤蔓般自然延伸,从彼此欣赏的诗句谈起,深入到诗歌背后关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关于生命存在的孤独与丰盈,关于爱——那种广博的、对世界和他人的深沉之爱,以及那些具体而微的、带着体温的情感。窗外的白杨枝叶在暮色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聆听。我们谈得忘了时间,忘了空间,直到夜色如墨,星子缀满苍穹,才惊觉时光飞逝。这个夜晚,让这间小房间又叠加了一层属于两个灵魂深度对话的、诗意的印记。

时光荏苒,一年的驻校期转眼将尽。在欢送我们这届并迎接下一届驻校诗人李轻松的宴会上,气氛热烈。刘福春老师戏称小房间为李小洛故居”,在座的吴思敬老师、林莽老师,还有鲁院来的几位同学都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我也笑了。笑声里唯有我自己能清晰捕捉到那份骤然涌起的、千丝万缕、难以名状的感怀和情愫。小房间像一枚微小的印章,猝不及防地盖在了我生命中的这一页。

从2004年肇始,驻校诗人的接力棒已传递了二十一届。这间小小的房间,也已默默接纳过数十位怀揣诗意的灵魂。他们来了又走,带着各自的诗稿、沉思、欢欣与落寞。房间的墙壁无声地吸纳过键盘的敲击、低声的吟哦、深夜的叹息与友人畅谈的欢语。窗台上或许留下过不同的水杯,书桌旁变换过不同的身影,空气中曾飘散过不同地域带来的气息。然而,它始终是那个五十平米的空间,米色的窗帘依旧,浅紫的薄纱依旧。更重要的是,窗外那棵高大的白杨树,始终如一地伫立着,春生新绿,夏展浓荫,秋披金甲,冬显风骨。那曾向我热情伸展的臂膀般的横枝,年复一年地生长、摇曳,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驻校诗人,见证着他们生命中这一段被诗歌点亮的、纯粹而自由的青春时光。

小房间与白杨树,它们已不仅仅是一个住所和一棵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处诗意的地标,一个安放漂泊灵魂的温暖驿站,一个关于相遇、创作与离别的微型剧场。它收藏了我们生命长卷中,那段被理想主义光芒照耀的、格外清澈透明的段落。那些在白杨树影下写下的诗句,那些在晨光暮霭中萌生的思绪,那些深夜灯下的孤独与丰盈,都沉淀下来,成为记忆河床中闪闪发光的鹅卵石。无论我们散落何方,这小房间,连同窗外那棵永远向上的白杨,都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原乡之一,是我们一生漫长行旅中,关于“诗意栖居”最具体、最温暖、也最难以磨灭的注脚。它以空间的形式,凝固了一段流动的、诗意的青春,并最终,成为了我们各自美好时光里,那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李小洛,中国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陕西百名青年艺术家。首都师范大学第三届驻校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安康市文联副主席,安康市作协副主席。安康市突出贡献专家。70年代初生于陕西安康。2004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就读第七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柳青文学奖。著有诗集《偏爱》《七天》,《偏与爱》、随笔集《两个字》、书画集《水墨系》《旁观者》等。部分作品被译至英,美,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