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旬阳籍作家,安康市作协会员柯常安的文学评论作品。
人性与伦理搏击
柯常安
今年《延河》文学期刊第三期,刊登了我县青年女作家郭华丽九千余字的短篇小说《范姬在哪儿》,因写作手法,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性与伦理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深度思考。
于是,我也翻开这篇小说,走近小说内容中去。去体悟、去深思、去品味……
首先,小说是一种产品,文化产品,读者就是消费者。当然产品有高档产品和低档产品之分,为什么不生产一样的,因为,消费的群体不一样,所需的产品档次当然也就不一样。比如通俗小说它就适合每一位读者来阅读。而郭华丽这篇小说的受众面相对来说只能是在一定层面的人,因为,小说写得深,有藏在叙述之外的东西,可能有的人一下子看不懂。
该篇小说,似乎采用了散文的写作技巧,过细一读,又觉不是。也有认为该小说没有故事,或者说故事性不强,但我则认为《范姬在哪儿》是有故事的,只不过是传递故事的方法上不同,传统小说是在讲故事说故事,用故事叙述故事,所以故事明显很清楚,一读就知道。而这篇小说采取的是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大量的文字在大透视大展放主人公情感世界,剖析人性与道德伦理碰撞、交合、摩擦;对情感的坚守、背离、质疑、憧憬;甚至,击碎人伦,回归人性本真上,展开思考、释放、探讨。其实,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故事。而这个是藏在情节描写里面,或者叙述之外,读者是需要去思考、感受故事的。这种表现的方法有些朦胧感,是把小说向诗化写作上推进了一步。
在我的阅读中,还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小说写作手法,表现形式。也许,有人这样写过,可能是我没有读到过。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创新,一次尝试。如果把写作表现手法分成阴面和阳面的话,郭华丽的这篇小说是从阴面入手,进行小说叙述;如果分内和外的话,郭华丽的写作则重于内而轻于外,也就是说大量的笔墨用在主人公内心思想的流露与扩张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情怀。
最近,我发现有些作者写作是没有写作目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很明显这是初步写作者。有时连写作者本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读者看到了,发生了作者在写作之前没有预想不到的效果。而郭华丽是一位才女作家,她在写作之前是做了周密的思考,设定,如何去写,如何去表现,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其实,她就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如何去表现,她都一一设定好了。
小说《范姬在哪儿》深度揭示了人性与人伦的道德哲思问题。作家试图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情感的扩张、向往、渴望人性的回归。而引发情感上的错位或者说错败,造成磨难、凄凉之果,形成凄美之感,让人揪心的痛,也会发出一些叹念。人为什么活着,是为人伦呢,还是人性。作品告诉我们人永远都无法活在人性的本真上,始终在人伦道德绑架之下,无法挣脱。郭华丽说,有时候道德比法律都厉害,道德是人自觉尊守的,潜力在人的精神层面里,左右人的行为。所以说主人公为了不背离人伦道德,又要活得有人性,她只好选择离去。这就是人伦道德的悲,也是人伦道德的精神闪亮之处。也是这篇小说精美之处。
一样的作品,不一样的解读,不一样的认同,不一样的感受。这很正常,也允许存在,这才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上只是我个人读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感觉,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若有不妥之处和言语伤及,请海函。
追逐光影恋故乡
—— 简评潘定安《蜀河古镇》摄影集
柯常安
安康知名摄影家潘定安出生于旬阳市棕溪镇,自小成长在蜀河古镇。系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文联委员。他也是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主席,他曾出版两部摄影集《心灵旅行》和《蜀河古镇》,在圈内外反响甚佳。
著名作家陈长吟先生评价潘定安摄影集时说:“每个人都有报恩之心,报故土的养育之恩。企业家可以捐款,教育家可以授课,歌唱家可以展喉,作为一个摄影师,自然是用手中的镜头,来为故乡故人造像了。”潘定安为了摄影,航拍上过天,赛龙舟下过水,更多的是爬山涉河找最佳拍摄位置,起早睡晚等光线。照相机是他随身不离的“情人”,拍到了极好照片是最兴奋的事儿。因此,他的摄影集《蜀河古镇》,是对他的故乡蜀河一种回报。这本摄影集主要以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旬阳市蜀河镇历史、文化、民俗为主。全集由“蜀河记忆”“古道遗韵”“古朴民居”“古镇饮食”“蜀河工商”“码头会馆”“蜀河人文”“俯瞰蜀河”8部分组成,创作并收录百余幅不同时期蜀河古镇摄影佳作。
从业余爱好摄影者到职业摄影家,在这个蝶变逆袭的过程中,潘定安是用心用力,矢志不渝,痴心不改,无怨无悔。原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著名摄影家陈宝生先生说:“潘定安的民俗摄影,既强调它的真实性,又赋予它艺术表现力,这是十分可贵的。” 是的,他的《蜀河古镇》给受众的第一感觉是真实厚重、大气磅礴。无论是记录老百姓生活场景的《铁匠铺》《蜀河舞龙》,还是表现蜀河自然风光的《凌空看古镇》《鸟瞰蜀河新区》等,都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感觉告诉我,不是去欣赏每一张摄影作品那么简单,而是要用心去领悟,领悟作品的内涵,解读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古朴和意蕴,享受作品美感,品读作品的主旨和意象。因此,要说去品读,赏心悦目,品味再三,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瞧一瞧。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其实,就是一首诗。虽无文却能读出千言万语,虽无声却能听到笑语声声,虽无音却传递出时代变革的汩汩涛声。很多看不到摸不到的变迁和文化深藏在图片里面,就产生了诗意诗味诗感。潘定安的摄影作品,充分利用好了光景和角度,巧妙地构图取景,形成了有诗感的佳作,有品位的中国画。所以,潘定安的摄影作品是一首首有美感效果的诗,是一帧帧有声有色的国画。
《蜀河古镇》摄影集里的作品都是客观真实记录,不管是生活场面、自然风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美不胜收的感受。纵观潘定安两部摄影集从细处划分的话,《蜀河古镇》属于人文纪实类,《心灵旅行》属于艺术表达类。对我而言,更偏爱人文纪实类《蜀河古镇》。
摄影既是瞬间记录,也是瞬间的艺术。当然,作品融合了摄影家的文化、才情和素养,是多元素多维度的艺术产物。定安先生摄影多以再现生活为目的,其摄影成功之处,就是巧妙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和瞬间场面,用摄影的方式,让生活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白如话,原汁原味服务于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感化观赏者、教化观赏者的目的。这需要摄影家高超的艺术境界和摄影技巧,抓拍到形态、气势和最佳节点上。摄影家除了对所拍摄者非常地熟稔,更要有平日积累过硬的摄影技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抓拍到最佳的瞬间。潘定安能做到,这是他平时练就的扎实基础功夫,更是长期痴迷摄影磨炼出来的艺术功底,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是的,潘定安从小就十分喜爱摄影,在摄影事业上付出很多,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的汗水。从十八九岁就开始摆弄照相机,在旬阳烟厂当工人时,他面前总是挂着一个红梅牌120照相机,经常把镜头对准厂里的火热生产车间,记录着烟厂的发展和变迁。因为酷爱摄影,2006年他进入陕西一家报社做了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开始了他专业的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创作之路。他长期扎根基层,对生活积淀愈深、对底层了解的精准,对摄影技术的娴熟驾驭,对摄影的虔诚,40年来把镜头对准养育他的蜀河古镇,用影像传递对家乡浓浓的情和爱。《蜀河古镇》自然成为他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见证。
潘定安的这本《蜀河古镇》摄影集,以蜀河古镇的明清古香古色的民居、汉水码头和会馆,古镇百姓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及绵长散发着醇香的民风民俗,以摄影语言写真传情,最大限度呈现了千年蜀河古镇遗韵与现代文明交融建构起的独特地域特色。
蜀河古镇的深邃、秀美、淳朴、浑厚的地域文化特质,会馆、古宅、寺庙、戏楼,火烧狮子、踩高跷、双彩车、五指柏等,为这块神秘的土地蒙上一层传奇色彩。这些民俗遗韵与多彩的地域文化,尽在《蜀河古镇》影集之中完美呈现。可以断言,《蜀河古镇》摄影集,是千年蜀河古镇又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在生活的痛处表达善意的诗语
柯常安
马志高是一位农民工诗人,在长期漂泊中,心身深深触摸到现实的痛痒与苦难,亲眼所见与亲身体会很多人为了生存,与曲折、与坎坷、与苦难、与不平等,苦苦挣扎、搏击。于是,他的诗心就生芽了,开始吸收这些生活中的养分,生长出了善意的诗歌花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诗语表达模式。在旬阳他的诗歌地位在不断地往前推进。
我们经常说文学要观照现实,诗歌也是文学的一种,更需要观照现实。怎样观照现实,怎样用诗歌观照现实?答案马志高的诗歌作品已经告诉了。他的诗歌作品一直都在观照现实,而且是善意的关照,温度的批判。
马志高是一位向善的诗人。性格正直,待人处事憨厚朴实,乐于助人帮人,对世间不良行为,有着一枚痛恨之心,疾恶如仇,有正义感,有江湖侠义风范,爱憎分明。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完全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气象介于见微知著与朴素自然之间;而淡定从容又不动声色的言说,给诗以智慧的力量;外延的视野与内敛的凝神注视,构成他宽广深邃的诗歌经纬;他似乎天生就有以柔克刚的气质禀赋,诗中物象的碰撞、对峙、释然、化解极有分寸,略去必要的选择、取舍不说,他都能析出其中的思想、意义和价值所向;或许,他爱冥想胜于感知,他拥有不拘一格自由的马匹,他相信心灵看到的,比眼前看到的更真实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他力求更纯粹、更直接靠近诗,靠近现实,用诗眼探视还原本质,先要虑去那些硌人的泥沙和无关的杂质,所以,他诗中弥散的人文精神、理想情怀、浪漫品质,总是那样干净、澄澈、美好、具体,令人深信不疑。
生活中处处有苦难,有坎坷,有曲折,但有的人能从苦难中坚强地前行,也有的人能从苦难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发现善意,发现幸福,发现诗意。马志高就是这样一个能从生活的痛处触摸善恶,发现生活的美,再用诗歌传递的人,表达出去的人。
经常和诗友谈诗歌创作,我说,诗歌要有诗眼和诗心。诗眼就是要用诗歌的眼睛洞察世态万象,捕捉生活的本质,还原生活现场,给人一种诗意亲眼看到的真实感受;诗心就是诗歌的思想,诗歌的精神向度,诗歌的品质所在。马志高的诗歌具有诗眼和诗心。如《一块头骨的敌人就是一道墙》“五月三十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不过这个月的第一天是很特别/人们传说是劳动人的节日/这一天,一条半边新闻很强势/跃入我睁着瞎一样的眼睛里/内蒙古的五原县/一个张姓务工者去了一家工地/他在这里干过杂活,比如拉砖/也许还是砌墙的技工/可能是媳妇早些天打了电话说孩子小,家里需要用钱/他在这天去找工地管事的/讨要他的工钱”这就是诗眼看到的诗歌现场。“关在一个暗无天光的留置室/意味着什么啊/妻与儿今后的生活/是不是将陷入黑色/讨薪无果投诉无着/拉了电闸便有了罪/凡人的世道/要看清生存的法则”这就是诗心。也正因如此,我在马志高的诗歌里看到一种情怀,一种掏出自己的心去体恤和温暖别人的情怀,一种对微小的美好倾注了全部的真情和爱意的情怀。诗人写诗就是让自己的情感燃烧,像一支蜡烛牺牲自己的肉身而换来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别人,温暖着别人,指引夜行的人。
我不能不佩服诗人对诗歌的敏感,以及对语言的掌控力和即时性。这是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对现实的掌控和对生活的熟知程度,恰到好处,诗语的表达的精准,也是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认真洞察,以及长期坚持写作实践的结果。当然更需要有一颗诗心,一双无邪的天真的清澈的眼睛。有了这一尘不染的诗心,马志高能在生铁一样的表情里击打出柔软,能在苦难中凸显人间真情,以及善美;他总是能用诗人的眼光去逮住生活的点滴并凝固升华成精美诗句;他总是在用诗歌唤醒读者蒙蔽中的眼睛和心灵。
在写该文时,我先后打电话与丰德勇、吴有臣、叶鹏等老师谈论马志高诗歌,他们的看法和我大概相同。都认为马志高诗歌表现出一种正直、坚韧、善良、爱国,对弱势群体在底层社会里,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悲悯情怀,表现出无限同情,以及向世人发出的声声呐喊,惊天动地。
在读了大量马志高的诗作之后,我在想:诗人总是站在现实生活中的痛处,坚守善意诗语表达。不知对否?
从老笨散文说起
柯常安
老笨是王贤雅的网名。
我认识王贤雅也只不过五六年时间,是缘于他的文字,准确地说是他的散文。这叫以文会友,虽同在一县,但见面很少。大多都是在微信上聊聊天,谈文学,聊生活等等。后来在县上组织的一次活动中我们见了第一面。他给我的感受有些与众不同。高个头,身材苗条,待人热情和气,总是把微笑送给对方,把热乎乎的手握在对方的手上,暖得人心火热火热地,友情就不断在升温。
以笨自谓者,大智大勇也。以聪明自拥者,则笨得可笑。这是一种生活法则。王贤雅以笨自居自律,其实是自勉,自我提醒和告诫,自己是笨者,时时刻刻都要多学多请教多下功夫,笨鸟先飞。所以,王贤雅为人谦和,对人说话处事,生怕出言伤人,击痛了对方。在朋友圈里时常看到他的留言飘扬着对朋友的赞语,在重大聚会中看到的是他的微笑和点头。
他知道也明白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多少没有学到,他要学,一直学习到老。起了个网名:老笨。其实,他一点都不笨,老聪明,精明在。就如他的文字一样很有深意,很有味道,很有生活的处世之道,这就是文如其人。所以,他的散文集,才那么厚实,又大气。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有好多写作者总是认为自己的文章比别人的好,精彩无人能比,发一篇短文就是著名作家,反映某个事件的作品就成了市首部、省首部、再过几天就成了国家级首部,自己成了第一。可王贤雅对他的散文作品就如对待自己的孩子,既爱护又严格要求,从不自满,炫耀。
其实,这次收录入《老笨散文集》的大部分文章我早已拜读过,所以,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从作者写作手法上看显得老练老道,笔调上看显得细腻、精致,所传递出的文字,所记录描写的事,让人感觉亲切传神。他写生活,字里行间透露出酸甜苦辣的滋味;写亲情、友情,显示出人间有大爱真情;写家园、显露出对乡愁不离不舍,是对乡愁的另一种表现、追忆、存放;他也写人的灵魂、精神萌生、成长历程,人生哲思感悟。读王贤雅文字,能给人对生活一种久久回味、深省、反思,更多的是启迪。
有评论认为:《老笨散文集》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文字清纯、质朴、接地气,有生活的真情实感,有发自作者的心声、感知、感想,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感恩。文学作品是要记录生活,反映现实,写出人民,特别是底层人民对生活的渴望诉求,但也不是说,无舍取无选择性地机械搬运和堆砌。王贤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如《萱堂纪事》《大哥》《二哥是个闷葫芦》《媳妇儿》《药女》等文章的选点节点,都很精辟独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让人一清二楚知道要表达什么,要反映什么。而不是追求什么都写,什么都说,结果什么都说不清道不明,让人感觉一塌糊涂。
以笨自谓,其实是自谦,是生活态度,处事方式。正因如此,王贤雅人缘才那么的好,文章越写越地道、精彩、味儿正。
王贤雅总能从生活的苦难中寻找到光明,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凸显人性善恶和大爱,把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用自我的认识、感悟、禅意成精彩的文字,呈现给读者。在他的眼里文字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故乡是美好的,人与人都是美好的。因为,他把自己搁低,屁股挨在了板凳上,脚踩在了泥土上,眼睛看到的和手上抓到的都是实的真的。这就是王贤雅做人之道,为文之风。他亲近世象,洞察百态。信奉进山闻鸟音,入水知鱼性。所以,他的文字是带着生活的真实气息和温度,笑着向我们走来的。
当然,坦诚地说,王贤雅散文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他也希望我能说点谈点,揭揭他的短,这是他一贯做人的态度。也不会因我揭他的短,生我的气,计较什么。他的散文最大的症疾,就是没有突破自我包围,处在自恋上,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对所展示的主题,叙述过程中精准度把控不够到位;其三是散文语言有些老调,与现代阅读者有语言上的距离感。这都是些小问题,并不影响到他作品的质量。
老笨,是王贤雅老师的网名。我在想我认识的王贤雅老师,其实,一点都不笨,就如他的散文,怪精怪精的。
作者简介柯常安,笔名柯长安。旬阳市人,农民,系安康市作协会员。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皆有涉猎,作品见于《华侨报》《陕西日报》《陕西交通报》《陕西农村报》《安康日报》《安康文学》《汉江文艺》等报刊。近年来还创作小品、皮影戏、微电影剧本等。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奖。已公开出版诗集《故乡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