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 2025-08-20至2025-08-20
活动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丽都嘉园18号楼滨河路林河外侧
收费信息:免费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安康市作协会员潘文进的散文作品。
陪考时光
潘文进
蝉鸣如潮水漫过六月的树梢,校门口的家长像被重复拨动的琴弦,震颤着相似的牵挂。望着那些踮脚张望的身影,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两年前的陪考时光。
孩子自上高中便开启住校生活,每半月归家一次。高考前的五月初,收到班主任通知,需为孩子安排考试期间的食宿。孩子回家时眼神笃定,语气从容:“高中三年集体生活,我早习惯了。你们不用专程来陪考,有你们在身边,我反倒压力大。”
日历一页页翻过,转眼到了六月三日,班主任分享了班级奔赴考场的视频。隔着屏幕,看着他背着行囊登上“高考专车”,那略显单薄的背影,瞬间揪住了我和妻子的心。我们虽然尊重了孩子的决定,但作为父母,内心却始终难以释怀。
那段日子里,我们默默关注着天气变化,计算着考试倒计时,牵挂之情与日俱增。在焦灼中,等到六日,班主任通知家长可带孩子熟悉考场。我和妻子莫名紧张起来,妻子念叨着想去看看,又怕给孩子徒增压力,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
下午,路过文具店时,我下意识地走进去,茫然地去买了孩子考试可能缺的考试用品。回到家,妻子笑着嗔怪我,说孩子早已将一切准备妥当。
七日,高考第一天,天还没有亮,妻子就悄悄起床,独自来到阳台,面向晨光微熹的方向,双手合十,轻声呢喃着细碎的祈愿。我笑她:“考试哪能临时抱佛脚?”妻子转身严肃地说:“你不懂,这叫心诚则灵。”语气里藏着平日少见的郑重。
做早餐时,她频频失误。原本厨艺精湛的她,汤里忘了放盐,鸡蛋饼也煎煳了,却浑然不觉。
在煎熬中等到下午考试结束,孩子终于来了电话,他声音略带沮丧:“早上语文发挥正常,可下午数学考砸了……因昨晚太过激动,直到后半夜才勉强入睡。午休时,困意沉沉却难以入眠,耳畔只听得秒针滴答作响。”
我和妻子的心瞬间坠入深潭,酸涩漫上喉头。听筒里裹挟着晚霞的声音,沉甸甸地砸在我们心上,令人喘不过气。但我强装镇定,尽量用轻松且温和的语气说道:“一科没发挥好,并无大碍,你稳住了语文,相当不错了……”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神示意妻子,别流露出担忧和惋惜的语气。妻子连忙附和:“是啊,调整好状态,明天还有理综和英语。”我接着说:“今晚早点儿休息,把明天的理综和英语考出你最真实水平来。”
挂了电话,我和妻子默默对视,彼此眼中都藏着未说出口的担忧。我的手止不住微微颤抖,孩子失落的声音萦绕在耳边。这通电话如冰雹骤降,将我们强撑的镇定砸得稀碎。可我知道,我不能把这些传递给孩子,在孩子面前,我得继续扮演那个坚强且充满信心的父亲,要让他毫无顾虑地奔赴下一场考试。
晚上,妻子在房间里辗转反侧,一会儿担心孩子是不是因为睡不惯宾馆的床,一会儿又顾虑孩子会不会重蹈覆辙。眼睛盯着手机,只要手机一有响动,她就本能地一把抓起,生怕错过任何一条与孩子有关的信息。
第二天,晨光悄悄爬上窗棂。我们像被抽去了全身力气,无精打采。直到下午英语考试结束,我们谁都不敢主动给孩子打电话。既盼着听见他的声音,又害怕电话那头传来沮丧的消息。我们默默地等待,连空气都凝固了。终于,手机铃声响了,孩子的声音带着一丝轻松,说今天的理综和英语发挥不错。
我和妻子相视而笑,那一刻,眼中满是欣慰和喜悦。
高考成绩揭晓,孩子因数学意外失利,遗憾与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被另一所大学录取后,他迅速调整状态,在大一第二学期成功转入到他心仪的专业。大二上学期末,已顺利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如今与他视频通话,眉宇间满是自信与从容。
每到六月,看着新一届家长翘首以盼的身影,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回望那段时光,终于明白:所谓父母之爱,不是替他挡住风雨,而是学会在风雨中目送他的背影。父母那些日夜的牵挂,最终都化作他们破茧成蝶、飞向广阔天地的羽翼。
旬阳油包子
潘文进
在陕西旬阳,逢年过节,订婚嫁娶,每当有了喜事,都要备上一份特殊的礼品。这份礼品说它是包子吧,其实它是馒头,说它是馒头吧,可它却裹着馅儿,当地人称这种馒头为油包子。油包子对旬阳人到底有多重要,如果单用吃来衡量,就像西安人对牛羊肉泡馍一样,隔三岔五来上一碗,得满足下味蕾。
放眼全国,油包子也似乎只有陕西旬阳有,其他地方,别说吃,估计连知道的都不多,油包子从哪朝哪代在旬阳兴起,这个无从考证。但油包子它现在已不再是旬阳独产,在邻县白河、镇安、郧西等地悄然流行,或许是因为用油包子作为礼品,有面儿、寓意深刻的缘故。
油包子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首先,炒馅面儿,柴火灶里烧温火,大铁锅里倒入小麦面粉,不加任何佐料干炒。炒馅面儿是个技术活儿,火力不能太猛,太猛馅面儿容易焦煳,焦煳的馅儿,吃起来有苦味。火力也不能太弱,火力太弱不仅耽误功夫,而且炒成的馅面儿半生不熟,容易吃坏肚子,等馅面儿炒至八成熟,用盆舀起来备用。
第二道工序做馅儿,这次要添柴烧猛火,大铁锅里倒猪油,且只能是猪油,其他油做的馅儿,缺少猪油特有香味儿。先猛火把猪油化开,待猪油冒着缕缕青烟时,“嗞”的一声,倒入刚炒八成熟的馅面儿,再撒上适量的盐、葱、姜等调味料,不停翻炒。二次翻炒要猛火,佐料才容易入味,有经验的厨师,凭着馅面儿的颜色,就能判定火候大小。等馅面儿全部炒至金黄,起锅入盆,倒入适量的开水,让油、水、馅面充分融合,稍微晾上一小会儿,趁着馅面儿的余热,再把馅面儿揉成比鸡蛋稍微小点儿的丸子,这种馅儿丸子,旬阳人称之为油包蛋蛋儿。
先把发酵好的面,擀捏成窝窝头形状,再把油包蛋蛋儿包裹在里面,盘捏成馒头样子,放到蒸笼里,盖上盖,醒上十分钟,然后烧火,火劲儿由小到大,直至蒸熟出笼。最后用自刻小馍章,在刚出笼的馒头上,趁热印上一个“囍”字,或者一朵小红花,这种馒头就成了旬阳人口中的油包子。
捧着热腾腾的油包子,一口下去,满嘴的麦香味儿,弥漫着猪油香味儿,尤其是几口下去,吃到中间那个油而不腻的油包蛋蛋儿时,那个香呀,即便是离家多年的旬阳人,仍然记忆犹新。
在那个缺衣少食年代,油包子自然就成了走亲访友必备礼品之一,一瓶酒、一包糖、一盒饼干,再蒸上二十个油包子,凑成四样礼,初一去舅家,初二转姨家……一个正月,就在油包子的陪伴下,悄然过去。
即便到了物质相当丰富的时代,儿女订婚迎亲,油包子依然是旬阳当地重要聘礼之一。事前,女方要向男方通报亲戚数量,男方根据女方提供人数,确定油包子数,另外再多备上几十个,一般的家庭,男方要做上一两百个,还有更多的。在喜事当天,给女方挑去,谁家送得多,代表男方条件好,女方更体面。
为啥旬阳人在自己最幸福的时候,还要用这个不值钱的油包子作为聘礼,最为古老的一种说法,就是吃了姑娘的订婚油包子,无形中告知姑娘所有亲朋好友,这姑娘已经名花有主了,从今以后,任何媒人不能再给她介绍婆家了。
用油包子做聘礼,估计旬阳人还赋予有别的寓意,或许就是从这天起,旬阳的女子,要做丈夫心尖尖的油包蛋蛋儿,旬阳的男子,要做用爱包裹妻子的油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