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秦巴艺苑】何波散文作品展
   开放时间: 2025-08-25至2025-08-25
   活动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丽都嘉园18号楼滨河路林河外侧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旬阳作者何波散文作品。







我与奇石的不解之缘


何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总感觉奇石有灵性,2007年夏与朋友第一次在河滩遇见那块嵌着图案的彩陶石,便舍不得放下,此后,寻石、起名、配座、藏石、以石会友就成了我生活中戒不掉的爱好。


寻石与洗石之乐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石美人”却在河滩山巅最静处”。闲暇之余,就背上行囊(水杯、零食、石袋)和工具(铁撬棍、喷水壶),约上几个石友到山上或汉江、旬河采集各类奇石,陕南的石种很多,主要分为“象形石、画面石”两大类。玩石人除了购买和互赠奇石外,能亲自到大自然寻石,才是玩石头的最大乐趣。捡石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和发现的过程,只要心中有石,只要把石痴米芾大师提出的“瘦、漏、透、皱”和近代玩石人提出来的“质、形、色、纹、韵”融会在心,就能选择出可看的奇石来,只是好坏有别而已。往往寻找奇石的河滩峡谷,早就有几千上万人走过,只是捡石人的认知不同和发现之眼没有感受到石头的鬼斧神工和奇妙罢了,所以大家一起寻石时用不着赶急抢先,没捡到奇石也不气馁,就当作是去散步、健身、郊游。总之亲自寻石,收获大自然的馈赠,得失心不要看得太重。

倘若捡到好的奇石,先简单清洗,小心搬运,带回家后再用清水浸泡或洗衣粉涮洗即可,污染较大的石头可用草酸或稀盐酸涂抹,停留片刻,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清洗过程以不损害奇石质地、造型,达到清亮干净就好!天然奇石切记不要打磨抛光。


起名与配座之妙


觅奇石难,给奇石起名亦难。收获一方称心如意的奇石,命名犹如一篇文章的标题,直接影响其阅读和品位及价值。一般来说应该把握以下五点:一是命名前应反复鉴赏。天然奇石的成分、构造、形象、色彩、图纹千差万别,因此,起名前必须对奇石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揣摩,看它的体态形象,画面意境,景物层次,色彩情调,线条韵律,物象神态等,以触动灵感,融入眼力、脑力于一体,发现它最精彩、最能体现奇石价值的地方;二是奇石命名应名副其石。根据每方奇石的个性特征,独到之处把它准确、生动、恰当地表现出来,名字要好听好记,切忌牵强附会、名不达意,名不副实;三是起名应该做到雅俗共赏。因每个人其阅历不尽相同,所以给奇石所命之名,应该被大多数观赏收藏者理解和接受;四是起名应突出意境和情趣。奇石的命名,意境好以便引起观赏者耐人寻味的启迪、联想和追求;五是起名应掌握技巧方法。有直接法,特写法、比较法、引申法、借用法、移植法等,还要注意结合奇石的“形与色”、借助“石之态势、吉祥寓意、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题名 。参加石展和上架的奇石还应该制作奇石座牌,标明奇石的题名、石种、产地、规格、收藏人、联系方式等。

好马配好鞍。配座大致分为三种:简洁线条的平板座、雕花镂空的工艺座、情景搭配的创意座,根据石头的品质选择配置的方式。配座对于石头,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底座的功能是衬托石头的美感,必须与石头结合为一体,成为石头的一部分,才能相得益彰。因此,底座除木质的选定和设计工艺之外,更要有别出心裁的巧思,底座必须配合石头,颜色必须比石头深,比较有稳重感,台座的宽度也不可比石头大太多。配好底座的奇石摆放时应考虑光线和安全,可以与字画、盆景搭配,看起来流畅,般配,不会碍眼和喧宾夺主。


养石与赏石之道


石头一般分为水养、油养、蜡养三种,日常养护以油养为主,待石头晾干或烘干后,使用橄榄油、护肤油或者鸡蛋清等反复擦拭,油脂就会沿着毛细孔慢慢渗入石头里,以后经常用干净的布擦拭去尘,这样质感就会显现出来。另外随着天养(汉江有的奇石不用人为养护)和长期用手把玩和抚摸,空气、人气和汗液会慢慢地积淀于石表,形成一层肌润有光的皮层,俗称“包浆”,这种包浆可以说是一种古雅之美,不可轻易涤除。奇石一般不建议打蜡,上蜡实践证明石肌会发光发亮,无法达到古态自然之感。

赏石最大乐趣在于发现美的过程,从欣赏奇石中体味自然造化的神奇与神韵,感悟人生的沧桑之美,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之美。“石以载道”,观赏奇石中既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奇石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有“人石相通、天人合一”之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而又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质,每个人都有发现美,欣赏美的潜质。如果赏石不能领悟其神韵和内涵,又怎么能够得到赏石真正的妙趣呢?


悟石与藏石之美


玩石之人一定要有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不可孤芳自赏,闭关自守,应该到奇石市场走走,到精品石馆坐坐,到奇石展会参展交流,到石友家中看看,虚心学习,广泛交流,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赏石的美妙,才能不断提升收藏奇石的眼界。笔者的最深体会是:爱上石头,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沉静和释怀,久而久之,奇石的美与文化底蕴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塑造人、净化人、激励人、涵养人,直达心灵 。就像歌德说的那样,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

玩转奇石不仅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往往是收藏的石头越多,感觉到自己对奇石奥秘理解得越不够。笔者认为收藏的奇石要在“形奇、质坚、色艳、纹美、韵浓、座雅、名符”这十四个字上做文章,至少符合三个要素的奇石才有收藏传承的价值!

“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旬阳这座石头城恰是中华太极城奇石文化的真实写照。太极城之美,在于亘古不变的石头和勤劳的人民,赏石已日益成为现代人返朴归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时尚。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建立收藏博物馆!到那时,当你踏进旬阳这座美丽的石头城,一定会找到一方与你有着旷世奇缘的奇石,从而让你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源,相伴之乐,宁静之美,养生之道!















孝义之星李花珍


何波


1986年春,李花珍结婚后,主动把患病的母亲何爱秀从娘家接到婆家,郑重地对母亲说:“妈,您养我小,我养您老,天经地义。”用孝心焐热母亲的心,在床前守护陪伴22年,直至母亲84岁寿终正寝。

何爱秀52岁那年,丈夫不幸离世,作为小女的李花珍才15岁,她最贴近母亲,跟随母亲,历尽艰辛万苦,慢慢长大,或许是自幼看惯了母亲的操劳,或许是骨子里的责任感。李花珍从小就懂事,帮母亲喂猪、寻猪草、洗衣做饭,小小的身影在田埂与灶台间穿梭,成了母亲最坚实的依靠。 

日子在柴米油盐中慢慢熬着,儿女们陆续长大,各自有了小家。两个姐姐相继出嫁,两个哥哥在外打工,而李花珍选择守在老家小河社区,以务农和做豆腐为生。她的豆腐做得好,清晨挑着担子走街串户,豆香能飘出半条街,靠着这门手艺,她撑起了自己的小家,也从未让母亲离开过她的视线。

何爱秀家中儿孙绕膝,本该是享清福的年纪,却在晚年被心脏病、高血压、脑梗病痛缠上,身体越发不好,行动渐缓,每年都要到县医院住院3~5次,每次都是李花珍陪同检查取药。最后的三年卧病不起,吃饭要人喂,行动不能自理。那时,哥哥姐姐们各有生计,或在外奔波,或忙于小家,李花珍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只默默扛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

每天都从伺候母亲开始。清晨,李花珍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床前问安,帮母亲穿衣、梳头、洗漱,端来母亲爱吃早餐,一勺一勺地喂母亲。母亲久卧不适,她每天几次帮着翻身、擦洗、按摩,防止生褥疮。最难的是母亲大小便失禁的日子,她体贴入微,勤换洗被褥,勤擦洗身体,不嫌脏,不怕累,也从不厌烦,总是把母亲收拾得干干净净,身上带着淡淡的皂香味。 

家门中长者问她:“你们姊妹伙哥姐几个,你家里孩子要照顾,地里活儿也不少,你天天守着老人,不累吗?”李花珍笑着说:“累啥?妈这辈子太苦了,小时候她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现在该我像她经管我们小一样经管她老人家。”

何爱秀言语不多,脸上总是挂满笑容。当别人问及她的病情时,她满心喜悦地说:“花珍在我跟前贴心,虽说是女儿,孝心却胜过儿子。” 街坊邻居去看她时,也都私下议论:“只要花珍在她身边,她的眼里就有光和笑容。”

春秋冬季天气晴朗的时候,李花珍用轮椅推着母亲在院坝晒太阳,絮絮叨叨讲着村里的事,讲着豆腐摊前的趣事,她脸上笑得似一朵花一样。有时,她妈夜里犯病,她连夜请医抓药,守在床边彻夜不眠,第二天照样早起做豆腐,只是眼里多了些红血丝。有人劝她:“让两个哥哥和姐姐也帮你分担点儿。”她总是摆摆手说:“他们也不容易,我守着妈,心里踏实。” 

旬阳电视台曾对李花珍“尊亲敬老,奉养母亲”的道德行为,作了《久病床前 孝女胜儿》的专题片,她的典型事迹传遍了城乡,也写进了《何氏家谱》,让“孝”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何波,男,汉族,63年人,中共党员,中央电大财税专业毕业。原旬阳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四级高级主办退休。现任旬阳市税务局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会员、陕西省文字石协会会员、中国汉江石界联盟会员、安康市赏石协会会员、旬阳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员、旬阳市太极城奇石协会秘书长、旬阳市太极城文化研究会顾问、旬阳市人文学会顾问、旬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旬阳市孝义文化促进会会员、旬阳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副秘书长兼匹克球专委会主任、《太极印象奇石书画馆》藏主。喜爱奇石书画收藏、摄影写作,玩石十八载,多次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类石展并获奖,主编《太极城奇石荟萃》画册、撰写宣传推介旬阳山水人文和奇石文章100余篇。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致力于汉江奇石及太极城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