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秦巴艺苑】鲁延河散文作品展
   开放时间: 2025-08-28至2025-08-28
   活动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丽都嘉园18号楼滨河路林河外侧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延河的散文作品。





永远的军人


鲁延河


胡孝文,是一名跨过江、参加过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因为他爱笑,且笑得令亲者可爱,恶者怕,笑掉了自己的前程,笑跑了自己的妻子而被大家戏称为“胡笑”。在他的老家旬阳市甘溪镇,每当提起胡孝文这人,可以说无人不知,人人皆晓,尤其是他的笑,令人啼笑皆非,令作恶者心胆俱寒,他自称是一名永远的军人,一生一世,说话办事都保持着爱人民、爱国家、爱集体、讲原则、讲纪律的军人风范。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传奇;他的一生虽然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各个历史阶段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抗美援朝 有幸搭上末班车


1952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事正紧,胡孝文刚满18岁,就被祖国紧急召唤,和100余名陕南子弟应召入伍,在河北保定突击训练了半年后,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这是胡孝文一生感到光荣和骄傲的事,虽然,他们还未参加正式战斗,板门店停战谈判已经结束,但他们毕竟是搭上末班车、最后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接下来,他们的任务是打扫战场、押送俘虏、整修道路、给大部队做好班师回国的准备,也就在这时,在一次押送俘虏当中“嘿嘿”一笑,受到连长的批评,险些被开除军籍遣返回家。

那天,班长老黑带领他们一个班12名战士向后方押解30余名南朝鲜俘虏和10多名美军俘虏,因为好奇,就对着一名美军俘虏“嘿嘿”一笑,并拍着肩挎的美式卡宾枪炫耀,心里想怎么样,“你们美国的武器再好,还不是挎在我们的肩上”;谁知,他的这一举动,竟使那些美国兵恼羞成怒,竟然挽起袖子要与他决斗,那时的胡孝文血气方刚,心想老子到一回朝鲜,没有捞上仗打,现在还怕你不成,于是,摔下枪,就与俘虏扭着一团混打,结果被班长拉开,狠狠批评了一顿,连部知道这事后,害怕将事态扩大,就把胡孝文关了禁闭,并报请团部,预备立即开除他的军籍将他遣返回国,好在老班长宁愿不当班长,主动为他开脱,才放了他一马。

1954年10月,胡孝文随着所在部队,凯旋回国,紧跟着开赴青藏高原,参加剿匪战斗。


剿匪作战 英勇顽强

中印自卫反击战 误伤战友


因为在长达三年之久的剿匪作战中英勇顽强多次受到部队嘉奖,荣立战功,并被提升为上士班长。1959年部队准备破例选拔他作为代理排长,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当时,因为中印边界发生冲突,战争规模虽然不大,但参战部队要求却十分高,必须有3年以上军龄和高原边境地区作战经验的老战士才行,这次胡孝文又幸运地被选中,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和最辉煌的时期,因此他显得十分卖力和能干,他们连深入前沿阵地50里击退印军挑衅进攻12次,歼灭印军100余名。可惜在最后一次对印度边防军作战中,误伤战友而结束了他的军人生涯,默默退伍回到陕南老家。

当时,他们连坚守一个被印军长期占领而新夺回来的413高地。三天三夜,一连击退了七八次集团性的进攻,交过午夜,他看到战友们十分疲劳,就主动请缨让大家回到坡下隐蔽处休息,他则把所有武器摆成一排,一个人在上面坚守,大约是凌晨5点多钟,朦胧中,他发现一群敌人蠢蠢欲动,悄悄向阵地摸来,一来因为天未大亮,视觉模糊;二来因为长期作战,后勤跟不上,许多战士都患了夜盲症,他也根本没有看到已经投降的敌人手里举着一杆用白衬衣做的白旗,也未听清战友的呼喊,抓起一挺马克沁机枪,一阵猛扫,一下打死打伤了20多名敌人,躺在隐蔽处的战友们一听枪响,立时上来助阵,结果看到他已把敌人消灭得一干二净,这时天已大亮,胡孝文就和大家前去打扫战场,岂料有一名重伤者竟是团部侦察排排长。原来这位侦察排长是名孤胆英雄,只身潜入印军要塞,不但捣毁了敌人的指挥机关,还捉了20多名俘虏,谁知竟在向我方阵地押送途中,被胡孝文一顿机枪扫的一干二净,而且也把这位侦察排长打成重伤,这还得了,战友们都清楚班长闯下弥天大祸,有人建议说:“反正这是战场,不知不为过,不如瞒下不报,不是一了百了吗!”“不行,作为一名军人,敢作敢当,这事与你们无关,赶快先救伤员,我到团里接受军法处置!”胡孝文毫不犹豫地绑了一副担架,将受伤的侦察排长送往战地医院,医生讲,伤者身中两枪都在下腹部,虽然不是要害,但失血过多,幸亏你们送得及时,再延迟一两个钟头,性命就难保了。

事态是严重的,面对这个屡立战功的老兵,部队首长左右为难,不处理吧,军法难容;处理吧,又实在不忍心,全班战士集体请愿,请求免予处罚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班长,再加上伤愈后的侦察排长高姿态呈书求情,团党委最后决定,将功补过,将其削职为民,退伍回原籍务农了事。对于部队的这种处理,胡孝文毫无怨言,他说:“这都怪我大意,有个人英雄主义在作怪,部队有部队的纪律,我认了,现在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我的心没退,我将是一名永远的军人!”


称职的民兵连长 坚强的治安卫士


退伍后的胡孝文,继续保持着军人本色,长年一身黄军装,走路快如风,说话办事雷厉风行,虽然文革期间也遭到错误的批判,但他说:“我是一名军人,有过错误,但绝对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你们没有上过战场,没流过血,咋呼个啥”辩得一帮红卫兵哑口无言。

1979年拨乱反正后,胡孝文长期担任村上的民兵连长、党支部委员,他带领一帮青年民兵,兴修水利、拦沟造田、三通建设,以身作则,样样扑在前头,干得出色,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基干民兵”,最让人们称道的还是他的笑,他是一个热心肠,不论亲疏远近,只要有困难,他总是笑呵呵地帮助到底,帮钱、帮物、帮人。

而对于一些爱占小便宜,或小偷小摸,损害群众和集体利益的人或事,他则是疾恶如仇,一点也不客气。那些年,他义务管护着村上的上千亩林扒、集体的庄稼和村上的治安,凡有偷砍集体树木或偷盗庄稼和小偷小摸的,他总是一逮一个准,只要听见他那不同声调的怪笑就可判断出所犯事的大小,他会采取不同教育方法,直到你服了为止。

当然也难免得罪了一些人,有人说:“这些东西又不是你的,不晓得你积极个啥,何必这么认真!”这时的胡孝文总是嘿嘿一笑说:“目前党的政策这么好,社会这么好,我是退役军人,就是要维护这个大好的局面,有我在你们若想干坏事,就甭想逃过我的眼睛,我一定要和你们斗争到底 !”


直面八百元 永远的军人


胡孝文一辈子没有成过家,父母去世后,一直独身一个过生活。也曾找过一回媳妇,但不习惯他的大公无私和可恶的笑声而选择了离开。新世纪,年逾花甲的他仍然勤奋地劳作,本来村上要将他送到敬老院或定为五保户,但他坚决不干,他说:“我每年栽果树,种庄稼,闲时捡废旧,收入五六千元,再加上政府给我发的退伍军人生活补助两千余元,足够我生活的,也达到了小康水准,国家现在还不富裕,就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救助其他更贫困的人们吧!”

2008年8月,他在清理邻居遗弃了好几年的旧房时,猛然发现一个旧塑料袋中裹着的800多元钱,这时房主已因病去世,女主人也已改嫁出门在外,他完全可以把这笔钱占为己有,可是他想到的是邻居生前有病,经济很拮据,还有一个上学打工的孩子,这笔钱可能是他留给孩子上学用的,人虽死,但一个人的良心要紧,何况自己是一个老军人、共产党员,决不能昧了良心。于是,他将这笔钱交给村党支部,请他们帮助联系,终于把这笔钱还给了邻居的女儿。他的这一善举上了陕西日报和安康日报,大家都说:“胡笑,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前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他又悄悄地捐款2000元。他是一个文盲,当笔者采访他时,他很神秘地请求为他办一件事,他说:“我已经快七十岁的人了,不知道哪一天会到另一个世界去,我这一辈子出过国、扛过枪、当过兵,功劳不大,错误不少,国家对我们退伍军人照顾得很不错,我在信用社还存有8000元钱,如有不测,1000元作为我的安葬费,2000元算作党费,还有5000元全部捐给县上的慈善基金会,用来救灾解困。我死后,有战友送给我的一套军装给我穿上就行了…… ”

笔者听了胡老的这一番话,感动不已,答应帮助他起草一份遗嘱,并转交给村委会、党支部。

2010年春节,当笔者带着礼品再次前去看望胡老时,村上人说:“胡笑,神了,他知道不久将不在人世,就提前让你写了遗嘱,他已于一月前在家无疾而终,村上也是按遗嘱上所写的几个条款将他安葬了,你放心,像他这样的一位真正的军人,大家还是很佩服的,不会坏了良心违背了他的遗愿!”






大庙梁上的“熊疯子”


鲁延河


南羊山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北部,属于秦岭支脉。它采秦巴之长,兼南北之美。羊山以奇、险、秀的独特地貌、自然风光与黄山之秀,华山之险相媲美而闻名遐迩。同时,这里又以“汉留候张良曾在此辟谷修仙、汉高祖刘邦曾来此御驾访贤、秦始皇曾在此采汞而留下的古矿洞”等动人传说故事令人浮想联翩……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诱人;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千百年来,也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知演绎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事物、传奇故事?在这里,笔者要奉献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而又凄美的动人故事,那就是:“一封家书抵万金,四海之内均为亲;长嫂比母传佳话,知恩图报熊炳珍。”

话说在南羊山北坡的两河关左侧有一个依山傍水,名曰:“熊家岭”的小村子。这里地势险峻、土地肥沃,全村共有二三十户人家,以“熊、刘、李”三大姓为主,据说是过去驻扎在两河关守兵的后裔。这熊家岭村东头有一座伸向旬河的大山梁,地势十分险要;站在梁顶可与两河关遥遥相望,也可俯瞰旬河水从村头湍湍流过;又因这山梁之上建有一座山神庙,所以又称其为“大庙梁”。

熊家岭下有一块小盆地,土质肥厚、水源充足、种啥长啥,乃是全村里人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根本所在。怎奈前些年在遭受十多天的暴雨之后,就有人听到地下有连续不断的“龙”的吼叫声。不好,这地底下的“龙”要“走蛟”!根据老年人讲:“蛇吃三年的鸦葛草、喝三年的神泉水就能变成蛟,蛟在地下再修炼三年就要渡劫下海成龙”。又据古籍记载:蛇五百年成蛟,蛟一千年化龙。所谓“走蛟”就是蛟沿着江河干流入海的过程,一般“走蛟”都伴随着狂风暴雨、江河暴涨、洪水等拥有巨大破坏力的自然现象。 

且说事发的当天后半夜,村上人因连日暴雨造成的房漏、田毁,一个个忙碌地人困马乏,刚刚进入梦乡,却被村口一阵阵锣声和“走蛟了、走蛟了,大家快起来,全部到大庙梁躲避”的吵闹声惊醒。到底咋回事嘛?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匆匆打着手电筒赶到村口一看:“咳,这不是熊疯子吗?你不睡觉,却在这里瞎嚷嚷还拿个破锣在这敲,害的大家睡得不安生,你怕是真疯了!你若再在这造谣生事,明天就让公安来把你抓起来……”

“把你们这些没良心的东西们,这响声是我亲自听到的、走蛟的时辰是我用刘伯温的推背图推出来的,你们不信就跟着下海喂鱼去吧!但你们也不能妨碍别人……”。这个被称为“疯子”的人,一边大声辩解,一边自顾自地继续鸣锣大喊,这倒让大家半信半疑地没了主意。

第二天,镇上及时派人前来察看,认为这只是一种类似于滑坡的自然现象,让大家不要惊慌,批评了熊某不该相信、散布那些迷信的传说的行为,给群众带来了不必要的紧张和混乱。但是,在村子的上面的大梁上炸开了约有一千余米长、两米多宽的大裂缝,且村子靠上的几户人家的房屋明显有被下滑的泥石流抵歪抵塌的迹象,所以,还是要求大家注意防范,有条件的尽早搬出去住,没有条件的遇到大雨天就到大庙梁前的救灾帐篷里暂避。

于是,这个曾一度安谧、富裕的小村庄便逐渐冷落荒芜起来,以至于到最后只留下三五户实在没办法的人家,除村上安排专人负责照料以外,这个被大伙称为“熊疯子”的人,就成了义务救灾的安全员和宣传员。

其实,这个被大伙称作“疯子”的人,也是地道的本村人,本名叫熊炳珍,小名叫狗蛋子,自幼父母双亡,是他哥嫂把他养大的;生的面黑矮胖,平时寡言少语,但很善良。人们之所以称他为“疯子”,因为他每逢下雨天就要在村头鸣锣喊叫:“龙要走蛟,大家快跑!”平时又看他几乎整夜不睡觉,领着两条流浪狗、拿着一只手电筒,一根竹制枷芉打得啪啪响,时不时还放几个鞭炮,说是为了防贼赶野猪。

人们又称他为“傻子”,是认为他放着大城市吃穿不愁的好日子不过,却要回到老家为曾经要把他打死的哥哥送葬,还主动留下来照顾无依无靠的嫂子,甚至还义务经管三个孤寡老人。人们还知道,他为了支持村上两个与他既不沾亲,也不带故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就以高价租用了该户6亩土地,一租就是三年。其实,他并没有能力去经营,就让别人无偿去耕种。平时,他的生活很节俭,光空方便面盒就堆了半间屋,可他却在汶川地震、江南水灾、武汉疫情发生时舍得大笔捐款,据说在他紧锁的木箱内藏有厚厚一撴捐款单,从不示人,也不知他到底捐了多少?

据说,熊炳珍小时特别顽皮淘气,经常伙同几个熊孩子不是拔了人家的苕母子就是偷掰人家的苞谷棒子拿到山上去烧烤,这还不算,他们还专门做些坏事整治那些所谓的“涩皮和有瞎心眼的人”;就这样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在外闯祸、祸害人家,把整个村子搞得鸡犬不宁,甚至在他们去上学的路上其他村的一些人家也不能幸免。

熊炳珍的哥哥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地道农民,一见自家兄弟在外闯祸,不是学校老师找上门讲理,就是村里村外的农户们找上门要求赔偿,把他气的只有逮住熊炳珍朝死里打,最重的一次打得他三天起不了床,而且还不给饭吃。庆幸的是熊炳珍的嫂子柯美芳是个十分善良贤惠的人,是她悄悄背着自家男人给这个苦命的小兄弟送水、喂饭、治伤;时间一长,难免被自家男人发现,就连自家的女人一块打并声称要把这个不成器的“狗蛋子”打死好省心。嫂子眼看小弟被打,自家也拦不住。于是,就偷偷给十三岁的小弟烙了一些苞谷面馍当干粮,包了几件旧衣裳对他说:“狗蛋子啊,你不好好上学,经常闯祸,你哥把你要往死里打,我也拦不住,你就带着这点干粮逃命去吧;出门在外一定要学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万一有啥事,就给我捎个信,但你要记住,没有我的准信,千万不要回来!”

熊炳珍说:“我嫂子就像老牛护犊子一样护着我,要不是我嫂子,我哥早把我打死了!我当时是哭着给嫂子磕了三个头才流浪到西安,最后在一个建筑工地干了三年没有工资但有饭吃的小工,再后来公司领导看我干活卖力就把我吸收为正式工人,十年后我在西安娶妻生子还盖一座小楼房。这期间我曾让老乡给嫂子捎了钱,转告了我的生活工作情况和详细地址,若有需要就给我写信,我可立马回去。但我嫂子一直没有给我写过信,所以,离开老家三十多年我也就从来没敢回去过。”

直到十年前,已经退休了的熊炳珍突然收到嫂子的一封简短来信,全部内容只有短短的十二个字:“狗蛋子,你哥病危,接信后速返。”但就是这十二个字的短信,对于漂泊在外三十多年的熊炳珍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顿时感到惊喜交加、不可言状;惊的是嫂子不到最紧急时不会给他来信,喜的是他终于可以落叶归根,堂堂正正地回到家乡在父母的坟上烧几张纸钱了!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将一座小楼及所有家产全部交给儿子,带上二十多万元的积蓄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先是为哥哥看病花去了上十万元,哥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后,买棺材、安埋,还哥哥以前所欠五六万元的债务等等基本上花光了所有积蓄。但他却说:“哥哥的唯一儿子早夭,现在哥哥又走了,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嫂嫂,长嫂比母,我也就是她的儿子,我不管谁管?我每月还有三千余元的退休金,足够奉养嫂子安度晚年!”就这样,他不但无微不至地照顾嫂子的生活起居、直到八年后病逝后送上山安埋厚葬。而且还对村上的其他三个孤寡老人也伸出援手,不时前去帮他们挑水、劈柴、代买粮油,甚至花钱为他们治病、买鞋袜。

见识了熊炳珍的所作所为,人们已不再认为他是“疯子和傻子”,大家都在思考“世上是不是多一些这样的“疯子和傻子才好”?





作者简介:鲁延河,汉族,男,1959年9月生。籍贯陕西旬阳,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县委统战部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文学创作多有涉猎,现已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0余件、500余万字并有多篇文章获得多个中、省、市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