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 2025-09-01至2025-09-01
活动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城关镇丽都嘉园18号楼滨河路林河外侧
收费信息:免费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旬阳作者李大波的散文作品。
校园里的香橼树
李大波
有人钟情于黄山的云海,那如梦似幻、波澜壮阔的景象,仿佛是仙境遗落人间;有人沉醉于迷人的西湖,那波光潋滟、柳丝轻拂的画面,宛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有人痴迷于飞舞的蒲公英,那随风飘散、自由不羁的姿态,恰似生命的轻盈舞蹈;还有人陶醉于金黄的油菜花,那漫山遍野、灿烂夺目的色彩,犹如大地铺就的金色绒毯。而我,独独钟情于校园里那茂盛的香橼树,钟情于它那四季常绿的叶子,钟情于它所承载的无数美好回忆。
在我们的校园里,生长着许多香橼树。它们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搬迁至此的校园一同诞生,历经了近四十载的风雨洗礼。时光在它们的枝干上刻下了岁月的痕迹,却未曾磨灭它们那蓬勃的生机。
2007年之前,我尚未调入这里工作,却也常常因事务来到这方校园。那时,我只知这里香橼树众多,景色美不胜收。2007年秋,我正式踏入这片校园工作,怀着一丝好奇与欣喜,我亲自数了数,竟有十六棵香橼树。从此,它们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亲密无间的好友,陪伴着我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
天还未亮,当第一缕曙光洒在校园的大地上,香橼树便如同忠诚的卫士,第一个迎接我踏入校园。它们那挺拔的身姿,在晨曦中显得格外伟岸;那茂密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问好。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为校园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香橼树又最后一个目送我离开。我总会一一仰望着它们,心中满是温暖与慰藉。看着那茂密常绿的叶子,我仿佛看到了它们顽强的品性和执着的情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风雨雷电,它们始终枝繁叶茂,四季常绿。即便到了冬季,被风儿刮下的落叶,也依然保持着本色不变,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对生命的坚守与热爱。
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香橼树也不例外,在常绿的叶子旁边,会萌发出许多嫩绿的小叶子。那些年长的树叶,如同慈爱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才萌发的叶片。它们是那么嫩绿,那么小巧,又是那样可爱,仿佛是一个个刚刚降临人间的小精灵。我常常沉浸在这片生机之中,仿佛看见小船般的树叶在快乐地跳舞、微笑。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是它们在欢快地歌唱,诉说着对春天的热爱与期待。
夏天,是热情似火、充满活力的季节。香橼树上开满了许多像小星星一样的白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清晨,一入校门,便能闻到那扑鼻而来的花的香味。那香味,清新淡雅,沁人心脾,仿佛能洗净人们心中的一切烦恼与疲惫。每当此时,我都会在校园内驻足停留,闭上眼,深深地吮吸着香橼花儿的幽香,让那芬芳的气息弥漫在全身,开始校园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一届又一届可爱的孩子们,就在这弥漫着花的香气、满目皆绿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课间活动时,一棵棵香橼树下到处都是活泼的身影。孩子们笑着、跳着,追逐嬉戏,那清脆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目睹着花儿凋谢后,那绿色圆圆的小精灵开始挂满枝头,仿佛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充满喜悦的季节。香橼树上挂满了黄色的小“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小朋友们仰望着树上的香橼,伸出小手,期盼着“黄色圆圆的小灯笼”能掉下来。那眼神中,充满了渴望与期待,仿佛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奇迹。
如果有香橼掉到地上了,小朋友们可乐坏了。他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围绕着香橼嬉笑玩耍。有的把香橼当成足球,尽情地踢着;有的把香橼当作滑梯,从上面滑过;有的把香橼当成碰碰车,互相碰撞着;还有的则比着香橼的大小,争个不休。更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忍不住尝一尝香橼的味道,那酸涩的表情,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老师们会把掉落的香橼拾起来,放到课桌上、办公室里。这个时候,校园到处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那清香,仿佛是秋天里最美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冬天,是一个寒冷而寂静的季节。四周树木的枝叶逐渐凋零,大地一片萧瑟。然而,香橼树却依旧枝繁叶茂,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别的果树上早已果实全无,而它依旧硕果累累,香气诱人。那金黄色的“灯笼”,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仿佛是大自然在寒冬中为我们点燃的一盏盏希望之灯。
香橼被人们采摘,或者点缀居所,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或者用来制成中药,造福人类。但香橼树依然低调地站在那里,不嗔不恼、不颦不笑。它那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为之动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都舍不得摘它,让它自然凋零。然后,我们会小心翼翼地捡拾起来,放在办公室里、教室里。摔伤的香橼,大家用它做护手用品,感受着它那独特的滋润;有些老师通过加工把它做成香橼茶,细品它的芳香,仿佛在品味着生活的美好。可它也懂我们的心意,顽强地生存着。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时,有时还能看到校园里高高的香橼树上挂着金黄色的“灯笼”,那是它在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如今,校园里由于工程建设等原因,只剩下十一棵香橼树了。每当看到那减少的数目,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与惆怅。那些被移走的香橼树,仿佛是我失去的挚友,带着我的思念与牵挂,渐行渐远。
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再次回到那十六棵香橼树陪伴的日子。我愿与它们一起,迎接每一个清晨的第一缕曙光,送走每一个傍晚的最后一抹余晖。我愿与它们一起,经历四季的轮回,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
香橼树啊,你是我的好朋友、是我的同事、是我的战友!我对你充满了深深的眷恋。爱你奋力生长、四季常绿的样子, 那是生命不屈的象征;爱你执着公而忘私不懈努力的品性,那是无私奉献的楷模。
我爱学校的香橼树,一年四季都爱它!愿剩下的这十一棵香橼树永葆青春,四季常青,也一直陪着我,直到永远……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风雨如何洗礼,我都会将这份对香橼树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让它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旧校新颜,乡村振兴的序曲
李大波
在陕西省旬阳市境内,有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自然风光的行政村。据记载,村中有一座始建于明末的龙王庙,庙内有一汪常年不息的温泉,曾是村民取水之处,虽在历史上遭到毁坏,但现已在原址上复建,成为村中的一处重要文化遗迹。这个村就是——旬阳市城关镇龙王庙村。龙王庙村山清水秀地理位置优越,距县城约10公里。这里四周与庙河村、宋家河村、瓦渣河村等多个村庄相邻,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繁荣景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被组织安排在这个村龙王庙小学任教,并担任学校校长。记得接到调动文件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993年8月29日下午,我和一位刚从学校毕业新分配到此的老师,租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带上被褥及生活用品,另外还购买了500块蜂窝煤。在父亲的陪同下从县城出发前往龙王庙小学走马上任。拖拉机在尘土飞扬的316国道上大约行驶了10公里,然后从一个称为“唱郎沟”的山沟入口沿着一条崎岖泥泞的通村公路向山沟深处行进。拖拉机发出“嘟嘟、嘟嘟”的声音在仅有一车宽高低不平泥泞的道路上蜗牛般蹒跚前行着。我们坐在车上随着车的颠簸也不断地上下左右扭动,拖拉机师傅也不停地怨声载道,几次停车不愿前行,在增加车费的驱动下才继续行进。
就这样大约行驶了两三公里,眼前垮塌的道路阻挡了我们的前行。附近热心的村民,得知我们是新调到龙王庙小学的老师,告知前往龙王庙村的道路多处垮塌,不仅是车无法行驶,就是行人也只能下河沿沟道前行。我们只好将车上拉的蜂窝煤和部分行李寄存在附近的村民家。一切安顿好后父亲和拖拉机师傅原路返回。我和同事也只好背着被褥徒步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艰难地一会儿在崎岖泥泞的公路上行走,一会儿沿着小溪流跨过来跳过去.......天黑的时候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尽管龙王庙小学破烂不堪的校舍令人瞠目结舌:一层低矮砖木结构的瓦房“丁字形”的布设在凸凹不平的操场边上,门破烂无法关闭,方木栅栏做成的窗户上覆盖的塑料纸也随风摆动。但全身瘫痪的我们也无暇顾及这些,那晚我和同事在操场边水泥乒乓球台上“美美”地睡了一觉。也许是过度疲惫的缘故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香甜。
就这样在龙王庙小学我整整待了三年,三年里我见证了这里村民的淳朴善良;三年里全校师生发扬“勤工俭学”以校为家的精神,使校容校貌得到了极大改变;三年中因家访我走遍了这个村的角角落落,当然这里的自然风光也使我大饱眼福。在这里和村民、家长、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和学生建立了兄弟(妹)般的师生情,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如今都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悠悠,三十载弹指一挥间,那座曾承载着我青春记忆的学校,已悄然换上了新的面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服务中心——城关镇龙王庙村委会所在地。2024年末在驻村单位旬阳市文联的组织下,以旬阳市楹联协会义写春联的名义再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欣喜。
昔日的校园,如今已褪去了书卷气,换上了更加接地气的新装。教学楼虽已不再回响朗朗读书声,却成为了村民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场所。那些曾见证我们洒下汗水的教室和办公室,如今变成了农业科技培训室、乡村文化讲堂、便民服务中心,为村民们打开了通往现代农业、乡村治理的大门和便捷服务的窗口。
操场上,曾经带领孩子们挥洒汗水的篮球场,如今偶尔可见孩童在欢笑中奔跑,但更多时候,它成为了村民们举办各类活动的舞台。从丰收节的庆祝到乡村文艺汇演,这里见证着乡村文化的繁荣与传承,也凝聚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校园操场边那棵我和学生亲手栽的柏树,如今叶繁枝茂苍翠挺拔,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见证了学校的变迁,也见证着乡村振兴的每一步脚印。树下村干部与村民或围坐闲聊,或商讨乡村发展大计,那份和谐与温馨,让人心生暖意。
村委会附近的小洋楼一座连一座,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果树成林、鲜花盛开。村道路两边常绿的行道树排列整齐笑迎八方来客;用石块修成的公路道沿别具特色,彰显村民们就地取材的聪明勤劳。附近的大棚菜园一个挨一个,酷似草原上诱人的蒙古包。
操场边的小溪流,虽少了昔日水流湍急、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的景象,村民们也不再从河中直接取水饮用。但溪水依旧长流不竭、水草翠绿,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成为村民致富养鱼养鸭的宝贵资源。两岸菜地果园也成为村民享受纯天然无公害果蔬佳肴美味的沃土。溪流上一座横贯南北特别引人注目的便民桥,更是方便了河对面村民学生的便捷出行,也彻底消除了暴雨季村民出行横跨河道的安全隐患。
我漫步在这座便民桥上,望着崭新的村委会,看着村委会上空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看到了另一座别样的桥——曾经的学校,如今成为了连接城乡的桥梁,成为一座致富桥、乡村振兴桥。
近年来,龙王庙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党的惠民政策滋润下,在城关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包联单位市文联的帮扶下,龙王庙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通村通组道路全面硬化,饮水、电网改造等项目的实施,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龙王庙村已经实现了从贫困村到脱贫村的华丽转身,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涌现了许多脱贫致富能手,养殖大户。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如今也在教育、医疗、行政单位发光发热。从这里也走出了许多心怀梦想敢于拼搏的年轻人,外出打拼,经商办厂,有些已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不忘家乡的养育之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回馈自己的家乡,为家乡捐资修路、帮扶贫困家庭,为家乡的建设出谋献策、出资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