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活动预告|府谷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
   开放时间: 2025-06-14至2025-06-14
   活动地址: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由府谷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主办,府谷县文化馆府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府谷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6月14日在府谷县金三角广场举行,活动分为非遗展演、非遗保护宣传两大板块,具体安排如下: 

非遗展演

二人台简介:

“二人台”是集戏曲、曲艺、歌舞、音乐、杂技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是土生土长的塞上民间音乐。其剧目丰富,曲调繁多,在府谷民间文化生活中占据主体位置,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充名录。

1.jpg.jpg

哈镇高跷简介:

“哈拉寨高跷”是以诞生地而得名,有许多套路和技巧。
主要分布区域有:以哈拉寨(哈镇)为中心的麻镇、古城、赵五家湾各村社;以庙沟门镇沙梁村为中心的庙沟门、新庙等你。

2.jpg.jpg

府谷木船简介:
府谷县在黄河上的通航历史悠久,民国以前,府谷的煤炭、皮毛、农副产品等货物和从外面进入府谷的商品物资主要靠木船运送。清代以前,府谷境内十多个村子有专门的造船匠人。

3.jpg.jpg

府谷县担灯舞简介:

府谷县城乡在春节期间挂灯、观灯、送灯由来已久,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一种民间节日习俗。府谷担灯为流行于府谷县城乡的一种广场民俗舞蹈表演形式。

4.jpg.jpg

黄米酸粥:

2011年府谷黄米酸粥列入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麻镇居民王玉梅是做黄米酸粥的好手,聘为黄米酸粥代表性传承人。

5.jpg.jpg

麻镇驴肉碗托:

"碗托儿”是府谷民间食用了几百年的风味小吃,八十年代初,府谷县麻镇街的餐饮经营者们在蒸熟的“素碗托儿”上面,食用时加一层煮好的驴肉片,浇一些热煮肉老汤,冠名为“麻镇驴肉碗托儿”

6.jpg.jpg

米凉粉:

府谷米凉粉是府谷民间有名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当地夏季常吃的一道家常便饭,现在更是外来游客的首选小吃。府谷米凉粉晶莹剔透,清新爽滑,坚而不硬,软而不绵,食后余味悠长。

7.jpg.jpg

山药丸子:

山药(土豆)丸子是以山药为主料制做的一种食品,在府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药丸子也称山药頢垒,府谷土话叫山野丸子,是府谷一带的特色小吃,曾经也是府谷百姓的日常主食。

8.jpg.jpg

墙头老陈醋:

墙头老陈醋是府谷县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调味品,起源于墙头村,产品在邻近几个县区颇有名气,是我县唯一保留下来的手工酿造纯粮食醋。


9.jpg.jpg

河灯简介:

“放河灯”原本是府谷民间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早期民间在上元节或中元节自发地在黄河里放灯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亲人的祝福,久而久之,逐步演变成由一些航运组织筹办的一项节日社火活动。

10.jpg.jpg

府谷山曲简介:

“府谷山曲”当地称“山曲儿”,顾名思义山曲即山里的曲调或是山区地带的歌声。山曲耕植于民间,放羊的有拦羊调,赶牲口的有赶牲口调,跑河路的有搬船调,民间随口流出了很多不朽而又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因此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11.jpg.jpg

府谷剪纸简介:“府谷剪纸”承袭了我国古代镂空技术和剪刻艺术精华,吸取了陕北、晋西北、内蒙东部剪纸的艺术特点,形成了粗狂豪放、淳朴浑厚、自由奔放、生动优美的独特艺术风格。

12.jpg.jpg

田家寨传统手工榨油简介:

 府谷县历史上曾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据传当地广种的黄芥、胡麻、麻子就是鲜卑族人带入培植,得到大面积发展,黄芥油、胡麻油、麻油也自然成为当地百姓的主食用油和照明用油。随之,各种榨油作坊也在当地广泛兴起,从手工挤压到木梁压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木梁压榨油坊还在府谷县有着较大的市场空间。

13.jpg.jpg

面艺简介:

“府谷面艺”特指用麦面和米面制作的各种面花。府谷的面花寓意较广,种类颇多,不同的节日习俗,不同的民间礼仪,均要用不同的面艺饰品来渲染烘托。府谷妇女们善于把民间习俗中的诸多观念和自己的创新思想加入其中,从而使府谷面塑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对研究地方民风民俗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14.jpg.jpg

刺绣简介: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15.jpg.jpg

地契简介:

地契作为见证我县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县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甚至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

16.jpg.jpg

二饼牛车简介:

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牛拉的车子,二饼子牛车特指车子的两个轮子是实心的,象两个大饼子,故称“二饼子牛车”。

17.jpg.jpg

社火简介:

“社火”是民间庆祝春节传统狂欢活动中高跷、水船、二女子拉碌碡、老王八送闺女、舞狮、舞龙、秧歌儿等艺术形式的通称,民间俗称“闹红火”、“闹秧歌”,史料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具有祭祀社神,红火热闹之意。

18.jpg.jpg

非遗保护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