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 2025-04-23至2025-05-31
活动地址:陕西省图书馆
收费信息:免费
探寻典籍奥秘,领略三秦风华。由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联合全省各地市、区县图书馆在“4·23”世界读书日推出的“跟着古籍游陕西”(第一季)活动于近日圆满收官。
作为去年“叫醒图书馆里的宝贝”古籍短视频征集活动的升级版,“跟着古籍游陕西”(第一季)活动自4 月23日启动至5月底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吸引全省 9 个地市(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的 18 家图书馆积极参与。各图书馆依托馆藏特色古籍,精心策划并组织了 18 场研学活动。此次活动重点解读了 20 部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珍贵古籍,带领 1200 余名读者实地探访了全省近 40 处与古籍记载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或景点。
通过研学活动,成功将古籍 “唤醒”,让其从图书馆的深阁走向广阔天地,打造了新时代古籍活化的陕西样本。
本次活动呈现以下亮点:
古籍活化
从静态典藏到动态体验
本次活动告别单一短视频传播,将古籍从“云端展示”推向“实地体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古籍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献,而是走出书斋,走进历史现场。通过实地踏勘、专业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古籍中的文字得以“活化”,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行走指南”,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例如,陕西省图书馆以北宋元祐元年的《游城南记》为引,带领读者重走九百多年前张礼的游览路线,探访长安城南古迹,对照古籍记载,还原历史场景。

图1:陕西省图书馆活动现场
文旅融合
解码三秦大地文化基因
活动深入挖掘古籍文献中的本土历史脉络,将古籍记载与地域文化深度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学术深度与旅游体验的文化线路。参与者沿着古籍的指引,探寻三秦大地的历史文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西安城南的唐代遗迹到榆林镇北台的大漠风光,从宝鸡凤翔的东湖胜景到汉中古城的汉风遗韵,古籍中的山水人文成为文旅融合的源头活水。

图2:汉台区图书馆活动现场
机构联动
形成文化传承共同体
研学活动打破行业壁垒,积极搭建起图书馆与当地学校、博物馆、非遗馆、景区等多家社会机构的协同合作平台,形成了文化传承的强大合力。此举不仅大幅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与参与度,更有效激活了社会力量对古籍保护的关注,共同构建起文化传承共同体。
三位一体
沉浸式+互动式研学模式
活动采用“文献研读+实地寻访+专业导览”三位一体的研学模式,为参与者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体验。每场活动,各图书馆都会组织古籍研读,为实地探访奠定知识基础;行程中,图书馆馆员、文化学者与专业讲解员全程导览,实现“纸上文字”与“脚下土地”的精准对照。
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各图书馆积极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古籍共读、互动问答、传统技艺体验、撰写读后感等多元参与方式,充分激发了参与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静态学习转化为动态参与,实现了从“单向输出”到“主动传播”的转变。例如,咸阳图书馆精选古籍中记载的经典篇章,邀请读者共读,使古今文脉在此刻共鸣;汉台区图书馆则鼓励参与者撰写读后感等。

图3:咸阳图书馆邀请读者共读古籍经典篇章
古籍启蒙
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
活动共吸引了全省超过700名青少年参与,通过古籍这一载体为他们开启了文化启蒙之旅。青少年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在心中深深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种子。他们纷纷表达意愿,今后将主动学习古籍知识,关注家乡的历史遗迹,并积极传播家乡的历史文化故事。

图4:安康市图书馆活动现场
双向赋能
读者与馆员共同成长
活动具有显著的“双向赋能”价值。对读者而言,此次活动让大众得以亲近古籍、了解古籍,开拓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使古籍中的文字变得鲜活可感;对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言,活动促进了馆员深入了解馆藏古籍和本地文化,提升了业务能力,有效推动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
活动过程中,主办方注重挖掘古籍价值,针对古籍版本等信息问题,联合各图书馆开展考证校对工作,有力促进了古籍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次活动采用公众号推广与视频号展播形式,进行全程报道。活动自启动以来,便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吸引众多媒体广泛关注,获得《陕西日报》、文旅中国、西安发布等平台报道。截至活动结束,相关视频总浏览量突破 4 万,转发、点赞、收藏、留言等互动量累计近 5000 人次。
每一部古籍,都是永不褪色的文化路标,等待我们在行走中续写新的篇章。“跟着古籍游陕西”(第一季)这场“行走的文化盛宴”,为古籍活化提供了又一创新案例。
未来,各地图书馆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策划丰富多彩的古籍研学活动。同时,活动也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馆地合作”等机制,推动更多古籍中的陕西故事“活”起来、“火”起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