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 2025-09-11至2025-09-11
活动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天池路农业大厦4层
收费信息:免费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潘全耀的散文作品。
金线吊葫芦
潘全耀
旬阳老城是旬阳最有特色的文化地标,它不但外形像一个硕大饱满的葫芦,而且天然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城池,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旬阳的县治所在地,也是旬阳八大景之一。现在的旬阳老城远近闻名,曾以“夜色斑斓美”荣获中国最美县城第十名,并被评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关于旬阳的美,旧志是这样描述的:山势从黄桴岭而下,忽若峰腰突结,峦头为县城。洵水从秦岭来,绕城三面入汉,城中楼台重叠,有如画图。旧志上还说:汉江南流,洵水北绕,千岩竞秀,二水合襟,有垣局回环之势是也。以地利言之,天然之汤池也。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旬阳县城这个地方最早叫旬口,即旬河与汉江的交汇口。后来被县名取代。千百年来,金线吊葫芦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来到这里,踏寻前人的脚印,捡拾遗失的人文,看旬水回环,观江河交汇,领略秦头楚尾,品味北调南腔,仰望天空,俯察旬汉,拥抱秦岭的风,沐浴巴山的云,心灵在这里净化,思绪在这里纷飞。写下美好的文章,留下难忘的记忆。
他们或登高望远,或身临其境,用脚丈量,用心体察,用诗吟诵,在不同的方位,都留下了名篇佳作。
站在灵岩寺山头,作家陈良学有诗:金线一缕连东西,天工劈成葫芦城,商贾云集盘旋道,层层叠叠可登云。站在小河北,民国时期教育局长陈中谟有联:腰缠两条玉带,怀抱一座金城。站在宋家岭远眺,张瑞亭墓联有: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站在大河南,清代学者黄金台有诗:最爱春晴花满县,人家都住小蓬莱。原陕西副省长徐山林来到旬阳山城,一时诗兴满怀,随口吟唱道:金线一缕系大丘,悠卧双江枕寒流,不知葫芦多少宝,招来湖广万里舟。
旬阳秦时设关,汉时置县,有两千多年的置县历史。旬阳地处秦头楚尾,北有秦岭,南有巴山,一条汉江贯通秦巴楚,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来兵家必争,王者必夺。曹魏建立时,曹丕曾在旬阳设过魏兴郡,延续60多年,在唐朝建立初期,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在旬阳设过州,一州统三县,这也是旬阳设过的最高行政机构。
旬阳老城有两看说,从东观谓金线吊葫芦,从西眺名太极山城,形成了福禄文化与太极文化的雏形。秦巴交错、南北融合的文化特点,在小小的山城里酝酿。汉水穿城而过,汉人、汉族、汉字、汉子等汉水文化,流淌在旬阳的文化血脉里。旬阳的口音有几十种之多,旬阳的民间风俗、民歌民舞,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国宝独孤信印就出土于东门下的旬河口,三国名将孟达墓坐落于城东王家山,古刹灵岩寺也因明代状元罗洪先曾在此寄读,而远近闻名,另外,在民国时期,旬阳山城还出了两位代理省长,一位是1917年时任陕西省政务厅厅长的李梦彪,在陕西督军陈树藩不满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而宣布陕西独立时,指定李梦彪代理陕西省长,另一位是西安事变时期,张、杨改组陕西,任命王一山代理陕西省政府主席。
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旬阳老城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在今天旬阳市博物馆院内曾经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片,据专家鉴定为仰韶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龚家梁遗址。旬阳市博物馆丰富的文物是这座名城的见证,浓缩了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此本人为旬阳老城赋诗一首:
一壶老酒,
千年陈酿。
天地赏赐,
子孙品尝。
江河交汇,
秦巴接壤。
秦头楚尾,
北调南腔。
城在水中,
水在城旁。
山水城池,
固若金汤。
风流人物,
锦秀文章。
福禄文化,
八卦阴阳。
北国山水,
南国风光。
骚客慕名,
游人向往。
醉美黄昏,
烟波江上。
晚霞一片,
白鹭两行。
夜色阑珊,
琴声悠扬。
蓬莱仙境,
人间天堂。
旬阳血脉中的秦楚风韵
潘全耀
旬阳地处陕西东南部,是典型的南北过渡气候,北有秦岭,南有汉水,旬阳在介绍全市概况时,常常会说“旬阳地处秦头楚尾,”在介绍人文特点时,善用“秦风楚韵”来形容,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在东周的后期,天下大乱,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兼并,最后留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旬阳地处秦头楚尾,说的就是那个时候。我们从战国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出,秦国以关中为中心,楚国以湖北为中心,旬阳夹在秦与楚之间,这样一来,旬阳成了秦楚的边塞,也是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比如旬阳铜钱关那个地方,有一段楚长城,是楚人修的,中间有一个门,一边驻扎楚军,一边驻扎秦军,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现在的学者们形容这个地方,喜欢用“朝秦暮楚”这个词。意思是,早上是秦国,晚上是楚国。铜钱关自古秦楚就通婚,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嫁的时候是一个国家,对方一收复失地,所嫁的地方就是外国了,要见女儿或回娘家,就得出国。
由于旬阳被秦楚反复争夺,极不稳定,左右遥摆,也就是说换主子很方便。有时候被秦统治,有时候被楚统治,被秦统治时,与楚的来往就少了,语言习俗就以秦为主,被楚统治时,与秦的交流就少了,语言风俗就以楚为主,所以,旬阳人的骨子里,始终流淌着秦楚两地的人文血脉,有秦风,也有楚韵。
那么,到底是秦风多于楚韵?还是楚韵大于秦风?根据我查阅文史资料,反复推算,在战国时期,旬阳归秦统治67年,归楚统治323年,从这个数字来看,楚韵远远大于秦风。
为什么会形成楚韵大于秦风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秦岭大山的阻隔,交通不便,秦即使占领了旬阳,也很难守得住。而汉水把楚与旬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是秦岭和汉水决定了旬阳人血脉中的文化特点。
秦岭是中国的龙脉,也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秦岭以北,包括关中是北方,秦岭以南是南方,旬阳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是北方的南,是南方的北,所以旬阳的气候不冷不热,旬阳的上空飘过南方的云,也刮过北方的风,旬阳生长南方果树,也生长北方果树,但都不正宗,旬阳的口音不硬不软,有关中的硬,也有湖北的软,但旬阳人说话没关中人霸气,关中方言的霸气,来自于十三朝古都的底气,每个字发音都往四升上靠,就是诗词上的仄,旬阳的主流官腔虽与关中相似,但每个字都往一升靠,是诗词中的平,显得底气不足,造成底气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对秦国和楚国来说,旬阳始终是边缘地带。旬阳虽在秦的头部,但古代陆地交通不发达,与秦来往交流少,比如旬阳今天的段家河镇的北庵村人,他们要进城就上安康,很少到旬阳城区,因为离旬阳城区远,联系就少,他们说话把说也叫“否”,有明显的安康味。旬阳虽在楚的尾部,但有汉水连通,古代水路交通发达,旬阳与楚自然联系紧密,文化习俗交流渗透就更频繁,更方便,影响也更深。所以,旬阳人的文化血脉里楚元素多于秦元素。
在蜀河、仙河一带流传一个故事非常有趣,说一个同学向老师告状说:客打客,客骂客,客还要对客说客有理。翻译过来就是:他打我,他骂我,他还要对你说他有理。在这里,把“你我他”用一个“客”字来表达,这个“客”字的使用与方言结合在一起,就是典型的楚韵。
与之相反,四川那么大,为什么人家的方言变化很小?李白在《蜀道难》中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到蜀国去太难了,一般人去不了,猿猱欲渡愁攀援,连猿猴也爬不过去。交通险恶,使得古蜀国与外界交流非常少,这说明交通越不方便,方言变化越小,且能保持长久。
再拿戏剧、民歌来说,关中最有名的是秦腔,而旬阳人不会唱秦腔,也不喜欢秦腔,旬阳的孝歌与民歌都与湖北融合得比较紧密,与关中、陕北则格格不入,陕北民歌张嘴就是哥哥、妹妹,“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难留”,而旬阳民歌则不提哥哥、妹妹,巧妙地用郎和姐、小奴家来替代,比如,“姐在后院摘黄瓜,郎在外面打土巴,小奴家给你把门开”等等,这些表达方式与楚国民歌完全相同。直到现在,旬阳的楚韵、楚味还一代代流淌在血脉里。可见,地理环境对一个地方的人文风俗影响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