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秦巴艺苑】杨孝琴散文、诗歌作品展
   开放时间: 2025-09-15至2025-09-15
   活动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天池路农业大厦4层
   收费信息:免费
活动详情

汉水畔,烟火中,旬阳故事悄然生长。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泥土的芬芳、生活的回响;这里未必有惊世巨著,却饱含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乡土印记。

旬阳市文化馆推出“秦巴艺苑”栏目,为您打开一扇窗,聆听来自旬阳文艺创作者笔尖的心跳。我们聚焦——那些扎根于田间地头、街巷市井、寻常人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走进旬阳的风物人情,抵达作家内心的故乡。

今天我们推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杨孝琴的散文、诗歌作品。





龚家庄与龚家梁


杨孝琴


在旬阳县城关镇域内,主要有两个带“龚家”的地名,一个是老县城龚家梁,一个是龚家庄,虽只一字之差,却相距8公里路程。

顾名思义,龚家梁是龚家人所居住的山梁,龚家庄是龚家人居住的村庄。这两地之间有内在的关联吗?有!按年代讲,龚家梁是龚氏先祖集聚地,龚家庄是龚氏子孙迁徙地。据传,龚家庄的龚氏是从老城龚家梁搬迁过去的,原因是旬阳县要在龚家梁建县衙,官府让他们搬走腾地方。

有史书记载,旬阳县衙最初建在老城东坛,即现在东门广场一带,“明成化十年(1474),汉江泛涨,洵阳县署圯于水,改迁至龚家梁”。此记载证明龚氏搬迁的原因就是给新建县衙腾地方,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证明在明代已有龚家梁这个地名。

众所周知,在运输主要依靠江河航运的年代,逐水而居是人类争取更好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官府和群众在居所选址上优先考虑的条件。县署当初建在旬河岸边,就是看中了交通便利,而县署周边政治、经济、贸易、社会治安等优势,历来最具吸引力。居民根据来旬阳老城时间先后顺序,择地而居,插标为界,有房舍,有土地,有江河之利,滨水而生,一轴城居文明的人文长卷由此展开。先来的环绕县署聚居,辟老城半岛荒地耕种解决粮食蔬菜瓜果,后来的依次从老城半岛脚下一江一河沿岸,向老城半坡以及山梁顶端推进,逐渐住满老城。

龚氏来的时候,只有老城山梁顶端有地盘可占,便在此建屋安居,亦耕亦读亦商。他们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尤其重视子孙读书学习,勉励其走科考入仕道路,提升家族社会地位。故而明代初期,即有龚让、龚越刻苦攻读,先后经过科举考试,成为优选恩贡生、岁贡生,步入官场。其中龚让仕途顺畅、官运亨通,累官至从五品刑部员外郎,掌管刑罚,实权在握,为龚氏在旬阳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官员,也是旬阳龚氏第一位在国家直属部委工作的实权派人物,职务比旬阳县令还要高三格儿。龚家梁由此出了名,成为一个地名符号,深深烙进古往今来老城官民的脑海,并且声名远扬,在县域内家喻户晓。即使后来因建县衙需要搬迁腾地儿,有一部分龚氏搬离老城,又随着时代变迁,龚家梁的住户走马灯似的更迭姓氏,但直至现在仍然叫龚家梁。

不仅龚家梁如此,但凡龚氏居住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从龚家梁搬出的龚氏,第一次住在瓦渣河村村委会附近至岩湾阳光学校一带的漕形地段,靠200多亩土地为生,该地便叫龚家漕;由于人口繁衍,家族不断壮大,一路北寻,第二次搬迁到四面环山、两面邻水的一处山坳里,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是天然的养生之地,龚氏就此定居下来,这里即叫龚家庄。

据龚氏碑记,龚家庄龚氏于明末清初来到龚家庄,龚敏为康乾盛世时期户部吏员,苦练本领,双手双脚能打四把算盘;龚敏和他的父亲龚志强两座坟墓规格较高,配置墓碑、碑盖、墓柱、墓联,因文革破坏,遗存的墓碑和一根墓柱依然彰显着曾经的显赫家世;龚应禄本人荣膺六品军功,延续着龚氏家族的荣耀。

除此之外,在现代,龚应禄的亲孙女龚慧贤,曾任陕西省以及安康市贫协委员,在陕西省人民大厦演讲,全场几千人掌声雷动,反响强烈。还曾任县妇联会、地区妇联会委员,地区妇联代表,省妇联代表,县人大代表、地区人大代表,公社、区、县劳模。1970年代,参加妇联系统组织的宣讲团,在安康地区十大县巡回演讲,引起轰动。后来撤并乡镇和自然村,龚家庄村和槐树垭村合并成一个大的行政村,村名依然称龚家庄。

此为龚家地名符号一直响亮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说龚家梁的地名未曾改变呢?

最得力的佐证龚氏是明初来旬的移民。史载,由于长期战乱,明朝建立后,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朱元璋决定实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其中涉及到了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分布在了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等地。龚氏先祖就是洪武初年官方大移民之际,移徙旬阳老城的。虽然出了一位从五品刑部官员,但是世事更迭,当光阴流转到成化十年时,已经过去100多年,祖先余荫罩不住全部龚氏成员留驻龚家梁,一部分支脉外迁出城。

从洪武初年,龚氏落户老城龚家梁到如今,已历600多年。
















西北大学组章


杨孝琴


朝圣


人类把种子

种进故乡的泥土

融入一方四季物候


天空和大地生长着

数不清的诗章

社会与生活

构建了多维散文 小说


我们都是拾穗者

习惯捡拾地域文化的颗粒

却不懂如何去更好地采撷


于是朝圣西北大学

寻找文学的密码 锁钥

然后

拿着趁手的镰刀去收割


 致学友


把在西北大学文学殿堂朝圣 取经的收获

凝成饱含心香的文字

串缀一个篇章


我在仰望中复苏


那些教授的讲座

是灯塔

在指引

是春风

为起飞的翅膀而吹


而我

还需要整理


当信念拱破地皮

我在陕南汉江完成了一次沐浴

卸走杂乱和焦虑


再出发时

找回了自己




作者简介:杨孝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编纂、出版《旬阳人物(传)》1——7卷,散文集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