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
《洋县皮影戏》
《洋县皮影戏》简介
洋县皮影是陕西省地方灯影腔皮影戏之一,其分布于洋县城乡。
洋县皮影属地方民间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自清乾隆元年(1736)从关中传入洋县境内,清末民初已达鼎盛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逐渐衰落,八十年代开始恢复,从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
皮影戏演出盛况
洋县皮影戏取外地弦板灯碗腔以及地方民间音乐之长,完善自身曲调,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为洋县方言,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洋县皮影戏这一剧种。
洋县皮影从清代末年至今日,有记录在案的传承谱系共有六代、57人。计有第一代1人,第二代4人,第三代10人,第四代14人,第五代10人,第六代18人。现存有2个民间皮影班社,一是贯溪何宝安班社;二是龙亭蔡善存班社。贯溪何宝安皮影班社共有艺人9名,平均每年在民间演出90余场次。
皮影戏传承人何宝安
作为陕西的一种地方影戏,其个性非常鲜明,与众不同。它的语音完全为洋县地方语音,未受任何外来语音的浸淫,它的唱腔呈现出汉水文化独有的特点,和陕西其它地域的影戏相比,它的表演则更显得灵活自如,惟妙惟肖。它有着杰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为研究汉水上游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为研究这一地域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和演变规律提供了途径。洋县皮影的音调、板式结构,不雷同任何一种民间戏曲。其道白吐字清楚,行腔圆润,能够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文化需求,能使人们得到较多的艺术审美享受。洋县皮影乐器的不同的定弦方法使洋县灯影腔音乐和谐悦耳;洋县皮影底子(影戏人物)和道具做工精细,便于操作,充满了科学元素。所有这些都为其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洋县皮影戏在比利时演出场景
2011年代表汉中市应邀赴比利时演出,2013年参加中国第十届文虎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2008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