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镇巴县只通了两条公路,一是210国道,从西乡通往四川省万源市的国道过境线路,从镇巴县城通过,经渔渡到万源市;二是镇简路,是从镇巴县城通往简池的公路,路过九阵、长岭、三元。其它区乡都不通公路,县城的干部下乡全是步行,区乡的物质运输全是靠人背马驮。在六、七十年代,镇巴的县运司,只有10来辆大马车,往西乡、万源、简池来回运送物质。一辆马车要四匹马拉,前面三匹马,中间一匹镇车骡子,镇车骡子个头大,力气好,看上去比前面的三匹马显得高大有力;马车走下坡时,马车的刹车声很响,隔几匹梁都能听见。汉中运输公司,镇巴站发往汉中的客车,每天只有两趟,镇巴是起点站,往汉中方向走的人都能坐得上车,坐到汉中要坐五、六个小时,因当时的路况很差,全是土路;汉中发往镇巴的客车,每天也只有两趟,从汉中往镇巴走的人,早点去买车票,也能坐得上车;要是从城固和西乡往镇巴走的人,那就很难买得到车票了,因为城固和西乡都是过路站,没有直发镇巴的客车,在过路站没有下车的人也就没有车票卖,从西乡往镇巴走的人也就买不到车票坐不上车了。1970年至1972年,我们在西乡修铁路,有事请假回家的人,在西乡买不到车票坐不上车,有很多人都是从西乡步行回家。我就从西乡往回走了三次,每次要走一天一夜,第二天的中午才能到家。汉运司发往三元、简池的客车是解放牌的货车,上面盖的帆布棚,坐车的人把这样的客车叫的是大棚车,通公路的区乡很少。县城里的干部下乡,全是步行,而农民进城时要背些自产的农副产品或木柴去卖;往回走的时候,用卖的钱买些日常生活需用的物资又往回背。就是这样镇巴的农民,镇巴的干部练出了一个不怕吃苦的精神,叫做“镇巴精神”。往不通公路的区乡运送物质,是泾洋运输队,泾洋运输队在县城的南关街靠河坝边有个马房,马房里养了几十匹马,不通公路的区乡来回运送物质平时全是这几十匹马来回的驮运,泾洋运输队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马帮,马帮的工人在运送物质时一个人要赶两匹马,个头大的马有驮二百多斤的,一般的马只能驮一百六到二百斤,赶马的人自已还背上四至五十斤,到了冬季往城里运公购粮时,马帮完成不了的任务,就下达到区、乡、大队、生产队,用人力往城里背,一上路就是几十人,在东三区去背粮的人,来回有走三天的,有走两天的,城里的物质往乡下运,同样也全是用马儿驮,人力背,人力背运的费用是百斤百里是四元八,交通的不便制约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县城的城区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县城的房屋全是用木料修建的牌立木架子房,砖木结构的房屋很少,县城里还有一个农民身份的蔬菜大队,七个生产队,专务蔬菜,种出来的蔬菜交给县里的蔬菜门市部,以菜换粮,叫“菜农”。城里的干部和居民,拿着副食公司发的蔬菜票到蔬菜门市部才能买得到蔬菜。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各样物质都要凭票才能购买。县城的泾洋河西面是一大片农田,每年种一季小麦,种一季水稻,连接河东河西的桥梁,只有一个石拱桥、两座铁索桥;石拱桥叫泾洋桥,是210国道过境路的桥。冬季水小了,有在河里背沙背石头的人,就用木棒棒搭些小桥,用石头磊些跳蹾子,赶场过街东西来往的人群有踩水过河的,有走小木桥的,有走跳蹾子的,走跳蹾子还经常有人不注意踩滑了滚在水里的。那时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县城里没有高大的楼房,更没有花园、广场和公园。八十年代初,有位在外打工的青年回家到县城里来耍,随口说:“镇巴没有公园,不好耍。”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说的不对,县城里还不好耍,还要有公园才能耍,都认为他在外面打了几年工,变样了,用镇巴的土话说那就是有点二。说他在外面打了几年工,要不完了,骚洋青,县城的街上还不好耍,要在公园里才能耍。那个时代,镇巴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人们都认为镇巴一个小县城不可能建什么广场、公园,所以大家都不赞同那位青年的说法。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镇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县,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变成了一个美丽和谐的山城镇巴。210国道二级路从县城的西边通过,高速公路2019年可通到县城的城北花园,通往东区的隧道现已开工建修,全长3500多米。原通往东区的公路要翻一座大山,叫星子山,星子山的公路坡大、弯多、弯急、海拔高,一到冬天就积雪结冰,车辆难以通行。这条隧道的开通,减少了到东三区公路的里程,躲过了冬天的冰山雪路,方便了东区的人民出行。县城到各乡镇的公路四通八达,镇到村组的公路全是水泥路面,解决了人民行路难的一个大难题,结束了大巴山人民肩挑背磨、马儿驮的历史。道路的畅通,各乡镇都建起了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和景区,观音有观云山,青水有苗民新区,泾洋有草坝生态旅游景区等。各个景区各有景区的特色,经常有外地游客来镇巴观光旅游,公路和生态景区的建设,给山区村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水泥公路通进高山密林间,交通的方便,给山区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发展条件。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利用山区空气和环境好的优势,办起了农家乐,种养业等全面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高了,都建起了二至三层的小楼房。在山间的水泥路旁边格外显眼,给大山深处增添了很好的美景。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加大了扶贫力度,在县城和集镇、村、社区都建立起了一栋栋的移民安置房,将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户进行了安置,结束了大巴山区的村民居住环境较差的历史。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小轿车进入了农家小户。经济发展好的村民和居民,有买大货车的,有买农用车的,有买小轿车的,大小汽车停满了县城里的各种车位,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停车场,县政府为解决城区停车难的问题,在苗乡广场的南边建起了可停三百多辆小轿车的立体停车场,巴山广场的地下停车场现已建成投入使用,为县城停车规范,车辆停放不占人得道,方便市民的出行,县政府又在城北修建第三个停车场,现已开工修建。目前,县城城区面积达到了近十公里,县城中心的泾洋河建起了通往河东、河西的大小桥梁十九座,把河东、河西连成了一片,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中有彩虹桥、量心桥、风雨桥,给镇巴的山城增添了很好的美景。同时,在县城中心的泾洋河里,建起了蓄水的翻板闸四道,河里安装了污水管道,全城的污水排进了污水处理厂,净化了河里的水质。四道翻板闸,蓄起了绿幽幽的河水,改变了县城里的生态环境,河面上飞翔着一群一群的白鹭。县城进行了全面绿化,形成了樱花一条街、桂花一条街、广玉兰一条街、杨柳一条街、樟树一条街,各具特色。县城东西的黑虎梁、安垭梁山梁都建成了森林公园,安垭梁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黑虎梁建有黑虎楼、苗民祭坛、观景台、花园和广场等景点,游人走上黑虎梁,登上黑虎楼,走到观景台,都可观看镇巴县城的全景。黑虎梁森林公园,游客如从李家坪过风雨桥上黑虎梁,登完黑虎楼向南走,路过龙池垭,龙池垭原是一个大池塘,一年四季有水,现已建成了苗乡大道广场。原龙池垭的池塘边,有一颗大柳树,仍然存活着,从我记事起,就有了这棵柳树,可能上百年了吧。再往南走,过观景台和苗坛,就到老地名“望仙台”了。望仙台是县城最高的山,在传说中登上望仙台山顶就可以看到神仙,所以叫“望仙台”。望仙台现已建成了花园式的气象局,气象局在望仙台的山顶上建有气象观测站,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在观测站里准确的观测着镇巴的天气变化。走过望仙台就是道寺垭,道寺垭建有标准化的生态观光茶园,陕西省的第一个名茶“秦巴雾毫”就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现统称为“汉中仙毫”。汉中远健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在道寺垭建起了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传承了“秦巴雾毫”的加工工艺,加工的“汉中仙毫”多次在省和国际博览茶叶审评会上获得金奖。远健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在2019年加工的“云里禾汉中仙毫”于6月3日再次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西安国际茶叶博览会的金奖。安垭梁、黑虎梁、县城的街道高楼的亮化,设计合理,灯光色彩适中,到了晚上各种色彩的灯光,照在各条街道上,照在城中泾洋河的水面上,照在大小的花园和广场里,镇巴山城显得更加美丽和谐。县城里建起了大小广场和花园十多个,镇巴被称为“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乡”。在这十多个广场和花园里,最热闹地要数“红军园、苗乡广场、苗民祭坛、民歌广场”,在这几个景点里,早晚都有唱歌跳舞的人群,有练拳健身的、娱乐打牌的、休闲散步的,是市民们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民歌广场每月有“月月喜相逢”大型演出活动,唱红歌、民歌和山歌,唱响了镇巴,唱响了陕西,唱出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唱出了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我又写了几句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