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旱船也叫“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农历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有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跑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至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姑”,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
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队形有“跑圆场”“掏8字”、“左右摆”、“打对头”等。
跑旱船,是一种中国民间舞。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在我国北方的城镇乡村,跑旱船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节目。印台跑"旱船"时,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该民俗活动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中晚期文献,距今已有1000多年。民间旱船,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北方旱船动作粗犷,有时几十条旱船相互竞技,场面蔚为壮观。类似旱船的还有跑驴、跑马等,深受广大乡村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