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目 简 介:
《洛南民间木偶》项目2008年3月被商洛市命名为市级非遗名录。申报单位:洛南县文化馆。
洛南民间木偶艺术可上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清同治七年(公元1863年)曾盛行一时,建国前达到鼎盛时期。建国后,这一民间艺术又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至今仍有小型演出活动。
洛南民间木偶以演出秦腔、眉户本戏、折子戏为主,内容大体有公案传奇、历史演义、神话传说、男情女爱等,通过演员以木杆操作木偶,在布景、道具、幕布、音乐配合下,1人多腔(特殊情况下需2人配合)达到演出效果,演出难度高,但形式独特有趣,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
洛南民间木偶的突出艺术特征在于极度的夸张、变形、稚朴、幽默、可以上天入地、悠忽来去,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神奇想象和卓越创造力,是其他戏剧表演艺术所不可达到和替代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一古老艺术形式重新得到了重视,日益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主要分布在洛南县以东杨圪崂、古城、柏峪寺、高耀、灵口、景村等乡镇,以西永丰、四皓、保安等乡镇,以北石门、黄龙等乡镇。
洛南民间木偶主奏乐器为:司鼓、板胡。辅助乐器有:二胡、竹笛、大锣、小锣、铜镲、梆子等。
现主要演出曲目有:本戏《铡美案》、《玉堂春》、《周仁回府》、《二进宫》,折子戏《屠夫状元·定情》、《苏三起解》、《哭灵》等20余本。
传承谱系:
第一代:张天泰,活跃于公元1863年前后,领四代传人登台演出;
第二代:刘中喜、姚生哲、刘玉民等。
第三代:李景玉、刘书民等县文化馆木偶剧团骨干;
第四代:刘亚波(刘书民之子)、刘征彦、张秋莲、何绳等,现仍坚持演出。
第五代:黄英、杜亚玲、宋淑芳等,现正接受培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