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朗诵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诗文朗诵会(一)

2025-11-08 08:16:09 534

奋进新征程,阅读再出发。“4.23世界读书日”线上诗文朗诵活动开始啦!

在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长武县图书馆联合长武县朗诵协会推出“朗诵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线上活动,以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书香长武”的良好氛围,倡导全民阅读,激发读书热情,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步伐,掀起新时代全民阅读新高潮。





















吟诗诵词  岁月静好

作者:秋韵

朗诵:李兰


一年一度的“诗词大会”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回望青春的历程,珍藏如诗如画的岁月。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体味诗词之妙。一时间,诗词重新回到主流公众的视线当中,成为中华大地联结彼此或沟通你我的情感纽带与精神家园。当我看到年过四十的董卿在台上,诗书古词信手拈来,一颦一笑尽显优雅。内心不由顿生感慨:“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她的美丽有书香浸润过的通透,有眉眼里流露着的平和,有灵魂里飘逸出的清香。

作为语文教师,床头一本《干家诗》每日睡前诵读欣赏一首,两首,从诗词中汲取岁月带不走的东西。从诗词中获得不卑不亢的底气。一直以来,很喜欢吟诗诵词,贪梦地从诗词中源源不断的获取优雅和安宁的力量。身处春意盎然的校园,与岁月同步行走在春天的诗行里,收获别样的启迪与感动。雨水时节,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与学生吟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经典名句,感受小雨细滑润泽的曼妙,体会小草若有若无的朦胧。品味韩愈锐利深思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自然引出“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花”的诗句。以雨为线,牵连出更多描写春雨的诗句“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买杏花”;“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指导学生积累运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发学生联想,感受爱的神奇与伟大,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却能催人奋起,激人上进,带给人温暖,给予人愉悦。“上善若水”每个人都持有自身善柔的活水,那就是自己博爱的真性真情,是我们天生具备的自家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岁月如风,花落成尘。古人喜欢在季节变化之际吟诗作赋,通过季节交替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我们跟随节气的交替轮回追随诗人的足迹,通过欣赏与思

考来表达对岁月的珍视和感悟。“春雨夹雪细酒钱,惊蛰无言对谁言”雨夹雪,乍暖还清寒,风拂面,料峭依凛然,暗伤神,春未暖,花未开。在迷惘中坚守对春暖花开的期待。点击空间、微信写雪的诗词名句,“三月百花次第开,遭妒一夜满目白”;“骚客人勤春行早,携酒煮雪好诗来”“梨花带雨满天飞,素扮妆白几树梅”。同事共赏,讨论探究,还是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妙。“”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媚。”“尽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桃之天天,烁烁其华”看花诗发,“东风吹柳日渐长,杏花沾雨泥带香。”与诗同行,重新体验生命的过程,在时光的历练中雕刻出迷人的光彩,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以“人勤春早”自勉,以“携酒煮雪好诗来’自慰,”撞钟对联“春花秋月长流水,墨韵书香慢赋章”书写从容与淡定。

吟诗诵词,岁月静好。清明时节,带着满满的诗意与向往,追随一路花香,徜徉汉中油菜花海。陶醉在“满目金黄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的美景中。品味诗的美妙,它既有斑驳的色彩,绰约的形体,丰美的姿态,还有耀眼的光华。更有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情趣。站在观景台的高处一览油菜花田,栅道里穿梭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淹没在一望无垠的花海里,有的花间留照,有的玉手弄花,有的与花香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句随口吟出。群山尽染,花浪摇曳,曼妙舞姿,细说春天无限絮语;陶醉花香,思绪飞扬,感慨万千,爱它生计资民用,赞它不是闲花野草流。“独有清香何自赏,群山尽染友皆酣。”心宽似海,风平浪静,处处都是春天;平平凡凡,从从容容,时时都有景。

心中有诗,与诗同行,即使被习惯裹挟忙碌前行,也能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诗

意地带,一盏孤灯,一杯清茶,在噼里啪啦的键盘声中,与文字缠绵,静静地流淌自己的喜怒哀乐。最喜欢那个时刻的自己,心里是安静的,脸上是柔和的。不索取目前与自己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的情绪与评断。不妄想张望别处的风景,在自己的笑容中自我沉醉。在平淡的活法中滋养从容和雅致。因为诗词,所以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因为诗词所以得到了理解和宽容,因为诗词,所以洗涤了灵魂的尘埃,住进了一个美好的自己。在气质里,在谈吐里,在生活和文字里,在无涯的胸襟里。无论在车水马龙的都市,还是在漫漫阡陌的乡野,岁月都有青草的芳香,心灵都有安宁的归属。

图片

作者:秋韵,原名田秋玲,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徜徉在浩瀚的书海,希望用文字传递人间真情。

朗诵:李兰,长武县朗诵艺术协会管理员,中学语文教师。





















来源:长武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