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春 铸造荣光】
中国青年给“中国建造”添绿色 擦亮“国家名片”
中国青年用执着诠释奉献,用青春书写梦想。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沙漠国家,但是它拥有美丽漫长的海岸线。近些年来,沙特积极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也在沙特的绿色发展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沙特红海谢巴拉和乌玛哈特二岛开发项目经理薛林虎:大家好,我叫薛林虎,现在是中交四航局沙特项目负责人。我现在位于中国港湾沙特红海谢巴拉和乌玛哈特二岛开发项目。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往返于住处—项目部—海岛项目现场,算起来,步行和乘车坐船的总路程已经可以绕地球一圈多。我现在所在的岛屿开发项目,包括疏浚、吹填、护岸和生态保护等等,最终计划就是将红海沿岸打造成全球闻名的旅游度假圣地,也就是沙特人口中常说的第二个“马尔代夫”。
我们这个项目其实是到沙特市场以来最特殊的一个项目,也是“一带一路”沿线比较特殊的项目,本身自带环保高要求的属性,需要我们在施工当中既要保障工程进度,又必须兼顾生态保护。疏浚回填作业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难度并不大,难的是施工当中如何兼顾业主的环保高标准。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团队成员学习掌握了沙特当地所有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每天开展施工区域沿岸及外围海域的环保监测。
尽管现在还没有到夏天,但沙特白天的平均气温已经接近40摄氏度,天气炎热,我经常每天要换两三套衣服。刚来项目上时,室内外大幅的温差让我有点不适应,不过现在这些都已习以为常,连原来晕船的毛病都已经被频繁的海岛与海岸之间通勤治好了。
一开始,出于保护海岛原始生态环境的考虑,业主并不同意我们驻岛作业,我和同事们多次主动找业主沟通,专门拿出了环保措施和解决方案,比如设置专门的污水收集设备,定期将污水运送出岛,对垃圾进行分类并每天带下岛处理,最终还是赢得了对方的支持和理解。
我还记得当时刚刚拿到项目时,为了确保海域环保达标,我和同事们马上开始对岛屿进行勘探,发现岛屿周围全是细沙海床,按照以往的操作经验,仅在施工边界安装一道防护围帘根本起不到防护作用。我就带着当时仅有的10多名项目先遣队员,下水探水情、摸环境,每天下水三四个小时,好多同事身上都被磨出了大口子,到现在还能看到伤痕。
现在,我们会专门在海上设置防污围帘,确保施工水域以外能满足海洋生物所需的生存环境。
在岛上,对海鸟、鱼鹰之类的巢穴,我们通过科学的手段移动到安全位置上,满足其生存的需求。另外,在岛上对作业环境内灯光亮度也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以避免对岛上海鸟和海中生物的作息时间产生影响。
这就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每一天的工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如今形象进度日渐明显。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完成,我们有的同事已经两三年没有回国。但是每次看到项目有新进展,看到海里的鱼和岛上的鸟与我们和谐共处,就感觉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2年05月05日
一“岩”既出 驷马难追——来自青春的许诺
“因为我叫宁忠岩”——这是宁忠岩社交媒体账号的名字。谁是宁忠岩?2019年以前,这是个问题。
速度滑冰是冬奥会上重要的竞技项目,但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选手在冬奥会速滑项目上收获的金牌仅有一枚。宁忠岩和这个项目一样,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
4年前平昌冬奥会时,宁忠岩的名字,几乎没人知道。转折发生在2019年。
2019年12月,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站比赛举行,宁忠岩和一众世界高手展开较量。在男子1500米的比赛中,他突破荷兰人的包围,获得金牌。
中国选手上一次在世界比赛中获得这个项目的金牌还是1963年。2分09秒2,罗致焕至今还记得这个成绩。1963年2月24日,日本长野,他在第57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上,以这个成绩创造了当时1500米的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获得冬季项目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
罗致焕和冬奥会冠军张虹对宁忠岩的成绩大加称赞。“但当时从领奖台下来,其实就是一切归零。”作为专业运动员,宁忠岩知道持续努力的重要性。
1999年,宁忠岩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石岩镇和平村,读的是村上的和平小学。学校的老师耿玉花为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在学校里浇了一片冰场,10岁的宁忠岩第一次学习在冰面上飞驰。
他很快就爱上了这项运动。“我记得他上冰就会滑,因为六、七岁之前喜欢旱冰鞋,我就给他买了一双,那会他就会滑了。”宁忠岩的妈妈赵淑艳回忆。
“后来宁忠岩在宁安市的滑冰比赛中成绩不错,就被宁安体校介绍到了牡丹江市。”赵淑艳还记得儿子离开的具体日期,“正月初八被牡丹江体校接走的,刚开始是祝玉良教练带他,后来师从陈培军教练。”
牡丹江市冬季运动项目训练中心速度滑冰教练陈培军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宁忠岩的场景。“那时候是2012年,他个子很矮,但是冰感很好。”陈培军说宁忠岩不仅悟性好,而且训练很刻苦。“不偷懒很听话,不用操心。”陈培军说。
不仅是刻苦,宁忠岩明白只有不断战胜困难,才能走到最后。“那时候刚参加世界杯比赛,冰刀割伤了腿,晚上缝了针,第二天没耽误比赛。”赵淑艳说,“孩子后来说比赛时很疼,但就是咬牙坚持。”
多年的运动员生涯,宁忠岩一直努力训练,几乎没在家过过年,但北京冬奥会上的成绩却并不能让他满意。“当时太紧张了,就像做梦,腿像木头一样不受控制,脑袋里想得特别多。”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宁忠岩最终在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比赛中名列第七。
“冬奥会就是这样,有人欢喜有人忧,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宁忠岩说,自己一直没有服输,会努力训练,吸取经验教训,在下一届冬奥会上弥补遗憾。
“给好运一点时间,它不会离我太远的。”宁忠岩说。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年05月02日
焦点访谈:奋斗者 正青春 培根铸魂肩使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向全国广大青年提出希望: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从今天开始,《焦点访谈》推出系列节目《奋斗者 正青春》,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嘱托,聚焦那些正在挥洒青春的奋斗者。我们的青年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放飞青春梦想,担负起新时代的青春责任?让我们一起从下面的几个故事里寻找答案。
五四前夕北京市八一学校录制了一段视频。原计划四月底举行的五四表彰会受疫情影响改在5月份线上举行,主要是表彰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和共青团员,从1988年到现在,这将是八一学校第34次召开五四表彰会。
在最近几年的表彰会上,八一学校的师生都会重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考察时对广大青少年的殷殷嘱托。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在与广大师生的座谈中,他强调:同学们都要自觉加强道德养成,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总书记的嘱托在八一学校广大师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叫朱迅,现在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大四的学生,2016年,习总书记到八一学校考察时,他还是这个学校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也是八一学校学生设计研制科普小卫星团队成员之一。
清华大学学生朱迅说:“总书记给我们讲当时在八一念中学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做过一款矿石收音机,因为之前科学技术不是那么发达,想做一款收音机也比较困难。说我们现在生活在新时代,可以享用国家科技快速发展这样一个比较优厚的条件,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这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在八一学校,得知学生们设计研制的中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即将发射,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这种通过科普活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做法。
朱迅说:“总书记鼓励我们说,如果将来这颗卫星真的发射要给他写信。当时,我们写了一封信寄给他,信的内容就是说,我们当时牢记了您的话,在之后继续探索,即将在当时的年底发射一颗卫星。”
很快,小卫星团队的同学们就收到了习总书记的回信: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朱迅说:“我当时还是高二,没有考虑之后大学读什么专业,或者将来做什么工作,但是当时总书记鼓励我之后,就觉得是不是我将来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比如科学探索,或者一些基础科学研究当中。”
科学探索离不开勤学,习近平总书记六年前在八一学校留下的嘱托让朱迅牢记在心,从中学考取清华大学再到日常兴趣培养,朱迅都坚持勤学、探索。
通过勤学,青年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开阔了格局和视野,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并多次使用扣好“第一粒扣子”来比喻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宇文利说:“总书记提到价值观是第一粒扣子,言外之意,要求青年要确立好人生选择,人生发展的方向,要立德,要使自己能够找准行为做事的基本标准,能够塑造成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高尚人格的人。”
但人若成才,需德才兼备,学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肩负着培根铸魂的任务和使命。
周琪是西南大学的思政课教师,也是共青团中央青年讲师团的成员。如何帮助青年学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她重要的工作。
2019年3月18日,周琪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立德树人,需要榜样引领。课上,周琪结合榜样的力量和同学们去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理想信念。
时代的先锋成为年青一代的榜样,结合榜样所传递的精神,青年学子们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思考。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对于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格外重要,但这扣子扣得是否端正,人生之路是否能对准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来引航。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立志,多次提到,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并且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广大青年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八十多年前,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和积贫积弱的国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1935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提出“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点燃师生们的爱国斗志,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为南开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新中国,“爱国三问”被赋予新的意义,它让青年学生思考自己该如何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2019年,习总书记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再次提到“爱国三问”。
程曲汉,南开大学博士生,虽然三年的时间过去,但程曲汉对习总书记当年来学校考察调研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开大学考察调研,在校史馆观看充满爱国情怀的珍贵史料时说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18年,24岁的程曲汉报名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到西藏拉萨市达孜区中心小学支教一年。回想那段时光,程曲汉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三问”的嘱托有了更多的思考。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程曲汉说:“在西藏支教其实就是我们对总书记在南开大学提到的'爱国三问'的一个具体回答,把我们个人的有限力量贡献到能够为当地的教育发展所做的一些具体事情上。我觉得,其实我们做的就是在帮助这些西部地区、这些欠发达地区去实现他们更好的发展。”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会有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们说: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这样的嘱托,对程曲汉也有深深的影响。
从考入南开大学,程曲汉就一直就读于生命科学学院。总书记关于“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嘱托,让他有了更为明确坚定的选择。
程曲汉说:“我们做的这些研究应该更多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在我们国家患病人数高达3.3亿,所以它是有巨大社会需求的。因此,我在支教回来之后,选择继续把心血管生物材料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理想信念,就犹如暗夜里有了光,迷茫中明确了方向。当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洪流,会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不仅照亮自己,也将照亮更远的远方,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
现在,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习、明大德、立大志。这样,才会成大才、担大任。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中国青年就一定会成就出彩人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2年05月04日
【燃烧吧,青年!】他手工打磨核心部件 精度达到0.002毫米!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多彩贵州网特别推出【燃烧吧,青年!】特稿,展现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见到张勇时,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他正在数控车床前忙碌。高速旋转的零件经过刀具反复切削,发出“刺刺”的声音,不一会儿,一个精密的零件逐渐成型。
39岁的张勇是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的一名数控车工。
看起来平实、质朴的他,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大技能高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等荣誉。
2001年7月,张勇从遵义航天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至林泉电机厂军品车间普车组从事车工工作。
在车工这个行当里,有这么一句话:车工一把刀。
“这直接影响到车工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说磨刀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张勇说。
入行之初,他结识了工作中的第一位师傅——蔡恒勤。
工作中,蔡恒勤对基本功的掌握要求是“严上加严”。一次,张勇磨的刀角度差了点,虽不影响使用,但仍被师傅要求重磨。
为了能做出符合师傅要求的产品,张勇从头开始,找来材质不同的废料头练习车削基本功,双手经常磨起血泡,“一碰到工具就像针扎一样疼,最后手上形成了厚厚的老茧。”张勇回忆。
功夫不负苦心人,刻苦练习练就了张勇过硬的技术。
工作21年,他磨出的刀具有2000多把,无论加工多么细小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合适的刀具。而且他磨出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光亮平整,刀具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刀具高出一倍。其中,有一个内孔螺纹刀具可以“抠”到直径2毫米的梯形内螺纹。
加工2毫米的小孔并不稀奇。车工的加工精度要达到0.008毫米的标准才能堪称优秀,一根头发的直径也才接近0.08毫米。而张勇给自己订下的标准是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四十分之一。
“我们在操作设备时,一定要了解零件的材料性能、设备性能、刀具性能等,把控好每个因素,因为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零件的加工精度。”
精益求精,张勇一直在不断挑战宇航零件的高精度。在神舟飞船、探月工程及其他国家重点型号和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中,攻克了“超高精度宇航零件加工”“薄壁零件加工”等多项难题,使相关零件加工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016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为之提供阻力、保证减速的,就是张勇团队生产的零件。它的直径只有28毫米,里面有7种零件,其中最小的零件便是张勇亲手“缝制”的,厚度只有一张A4纸的十分之一。
“产品装配的精度达到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八分之一。这个精度已经超过了检测设备的精度。”张勇说,力量大了材料会开裂,力量小了又不能保证严丝合缝,所以完全依靠手工来感知。设备在运作,人的手工在动,相当于要达到“人机合一”的完美融合。
在很多人看来,车工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对张勇而言:“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我就要努力做到最好,要把每一个零件都当作‘艺术品’来对待。”
来源:众望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02日
策划:白珊
编辑:白珊 刘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