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刊发了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在日后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巨作,同时,“鲁迅”这一笔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这本书里的故事,百年后的今天仍在重演。阅读鲁迅,也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通常以七种姿态出现: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这七个鲁迅要么被涂上了意识形态的涂料,被捧上政治斗争的神坛;要么就被污化为刻薄、不近人情、冷落冰霜的批评家、刀笔吏。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民国遇见鲁迅》的作者均为鲁迅同时代人物,如萧虹、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梁实秋、陈西滢、陈独秀、胡兰成等民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也有像民国军统特工、售票员等不知名的人士,更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自一九三九年发表以来,震憾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在萧红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九三四年前后上海大陆新村鲁迅一家的家庭生活,同所有的家庭一样,既有温馨一面,也有山雨欲来的担忧,生活中的鲁迅褪去了战斗身份,原来只是一个气息宁静待人温和的老头。萧红近距离的观察使我们得以走近这位平凡的男主人。鲁迅曾把中国共产党人称颂为“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虽然他不是共产党人,却把很多共产党人与进步青年视作“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同道者。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结交的共产党人有60余人,他们的交往与异曲同工的文化选择,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难忘的红色记忆。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出圈,让那个站在教育部门口,一手叉腰、一手扶着“不干了”木牌子的鲁迅,在年轻人中反复刷屏。
相比高高在上的“反封建斗士”,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品,也让一个“真实的鲁迅”逐渐走入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