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讲了,读书也能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器,去改变这个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提出了他的一种读书观。这种读书观可概括为“读书之用”“读书之选”“读书之法”“读书之辨”。关于“读书之用”,他简明扼要地概括为:“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这些表达都很好,我认为,读书从“为用”这个角度出发,至少有三层意识。一是塑造人生,打破阶层固化,实现自我。只有读书才能实现人生目标,走上进步的阶梯,打破阶层固化。正如,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夸美绍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帮助人们积累知识,增长智慧,获取经验,让自己能长本事,能够在面对现实世界时有自己的宝贝。大家都知道,一个社会最怕的是动乱,而另一个就是怕阶层固化。什么是阶层固化,就整个社会看似平静,由于阶层固化之后,人员和人才得不到流动,整个社会没有生机,特别是压制广大的青年创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那怎样打破这样的阶层固化,使社会一直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其实,读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以中国而论,科举的时代,万千学子就是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贫寒之士。时至今日,高考依然是中国社会打破阶层固化、实现人才流动的基本举措,是个人迈向成功之门的通道与阶梯。当今,我们更是要通过亿万人的读书活动,实现民族的振兴。比如,我们文革之后的大学“老三届”,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那时能考上大学的,真可称为凤毛麟角。但到今天,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7.8%,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是1000多万,大学的读书和教育,让这些年青人脱颖而出,也为他们奠定了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打破阶层固化的平台。这些始于读书。 二是学以致用贡献社会。中国儒家很早就提出“学以致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书除了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发现治理得失,还可以结交同志、切磋砥砺、提升群体素养,还可以向执政者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从为人处事到社交雅集再到治国理政,读书是从多方面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言,培根在随笔《谈读书》还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与中国圣哲先贤的读书观基本吻合,可见古今中外的饱学之士对读书之于生活、社交、成功的作用和价值,在较大程度上达成共识。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既会读书,又善于把读书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达到读书与实际活动的互动,这实际上是读书的一种延续。人是社会性的,生活在社会中,我们都离开不实用性质的专业书籍。只有通过阅读学习某一领域的书籍,才能掌握技能,才能安身立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这本身就是读书的实用性。读书可以了解世界,对普通人而言,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着怎样的故事曾经和正在发生,世界各国、各民族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哪些先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让我们在把读书获得的知识,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发展前进的步伐,让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强盛。 同时,读书时获得的各种诗意的感受,或优雅淡泊、或宁静高远、或欣欣向荣、或活泼欢乐、或清新平和、或馥郁清幽,能够让我们身居闹市或于嘈杂浮躁中“诗意的栖居”。
三是阅读形成思想观念。读书还要追求“无用之用”,刚才的“学以致用”是具体的,搞科研、发明创造、成为作家,都必须以读书为积累,但是,读书还有一种“无用之用”。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曾国藩就有一句话“唯阅读能改变气质”,苏轼也有一句话“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用一首诗来表现读书给人带来的变化。这些气质,很难说它由什么组成,但是,都与读书有根本的关系。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建造一座美丽的建筑,需要砖、木、土、石各种材料,那读书就是水。只有通过水,才能把各种物质聚合在一起,才能塑造你的美好人生。从阅读中塑造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东西,使我们能够在当今的复杂社会里成为高尚的人,形成高贵的灵魂和思想。以上文字整理自王京生在“2022全民读书月”主题讲座中的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