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王京生:阅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最重要的基石——

2025-10-07 21:25:46 700


文 | 王京生


大家都知道,读书这件事情,看起来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但我认为,阅读对于个人、对于城市、对于民族和国家都是最基础、最重要、最有远大前途的事情。
首先,讲讲阅读和个人的关系,我认为:


一、阅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最重要的基石

    

我们说,读书是一种静穆的伟大。我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全民阅读就是要让“以读书为荣”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以读书为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以读书为用”成为我们的成功阶梯。

(一)以读书为荣,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


大家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和追求,在古人看来,最根本的是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其实就是读书。在《论语》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回答,修养自己,恭敬认真、精益求精地做自己的事情;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修养自己,使天下老百姓都安乐,就算是尧舜这样的人也怕是难于做到。这里,孔子说明了要提高自己,实现安人、安百姓的理想,就是要不断学习修身。正如欧阳修所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修身养性从学习开始,学习以读书为根本。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原来多含批评之意,其实古人说这句话,就是说,强调了读书的高尚和乐趣,因为读书超脱了现实生活的限制,而着眼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美,着眼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着眼于自己对家庭和国家担负的重任,所以古人将读书作为人生毕生的追求之一,我认为,这就是“以读书为荣”。
陆游写的一首诗叫做《读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元元”就是老百姓,这句话说的是,我读书为了国家,回来不是为了这5亩地,我读书出去做官的根本目的,是为天下的百姓,今天虽然老了,眼睛远不如从前,但是,在灯底下,仍能看2万言的书,通过读书,还能实现继续实现报国为民的梦想。他写这首诗时80多岁,还在想着这些人生意义,确实不容易,也很伟大,而他人生追求的来源就是读书。
以读书为荣,作为价值观念是与人的气节、人的追求紧密联系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这段话很有分量。习近平总书记立身做人、报国为民、梦想开始都与读书学习联系起来了。并且,将读书作为大前提,还有什么比这样的表达,表明读书更重要的呢。所以,这是对我们今天读书重要性上很重要的一个概括。

(二)以读书为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读书志气高远,为国为民这是以读书为荣的根本目的,但是读书除了对提升这些本领以外,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讲,它应该成为寻找快乐的源头。实际上,也是很多人在读书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幸福,那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读书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饶宗颐先生曾送我一张条幅“乐在书中”,当时我看了以后,有一种豁然醒悟的感觉。那么,读书之乐,乐在书中,怎么理解呢?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可以分为几点:
第一,读书之乐,乐在审美。宋代诗人翁森写过《四时读书乐》组诗,通过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之中,自己读书时的不同感受,给读书勾勒出不同的美妙境界。比如,春天里读书,春天里“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满眼绿色,欣欣向荣,就像读书激发的勃勃生机一样;夏天里“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炎热的夏天里读书,读到至妙处,就像听到瑶琴轻弹,清风徐徐而来;秋天里“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秋天夜里读书,读到万籁寂静的时候,走到户外,看到一轮明月和遥远的星空,这种高远和轻快,这是读书之人获得的很好的大境界;冬天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在冬天读书读到至佳境界的时候,就像是冬天盛开的梅花,万花俱寂、万物俱寂的时候,傲然地开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出了读书人通过读书获得的气节和风骨。
第二,读书之乐,乐在心灵。牛顿的老师伊萨克·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朋友、老师、伴侣、安慰者,你都能在书中找到,书就充当这样的角色;法国作家阿兰将读书与做梦相提并论,读书的乐趣在于阅读的过程中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作者的文字寻找自身心灵放飞的家园。只要有书陪伴,就有无穷的欢乐。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表达,但我认为,如果用诗歌来表达“读书之乐”的,就中国而言,莫过于明代于谦的《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吾庐别有春。”诗书就像自己最好的朋友,时时刻刻陪伴自己,晨昏忧乐,无论什么时间、无论心情,它都与你相陪,而读书到至佳境界,眼前之下三千字,那时候心里绝无旁骛,显得更加纯粹高尚,而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就是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美丽的景色。所以,这首诗是把读书的至情至性写透了。
第三,读书之乐,乐在表达。“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教导他儿子孔鲤时说的话;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的古诗词是精炼的语言表达,寥寥数语就能很好地表达语境语意,恰如其分表达百回千转的喜怒哀乐。通过读书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趣、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而言之,读书能给我们审美之乐、心灵之乐、和美之乐、表达之乐,因为,读书里有美学、有诗意、有想象、有哲思,还有很多科学的作为“武器”去改造世界、推动创新的利器。

(三)以读书为用,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刚才讲了,读书也能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器,去改变这个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就提出了他的一种读书观。这种读书观可概括为“读书之用”“读书之选”“读书之法”“读书之辨”。关于“读书之用”,他简明扼要地概括为:“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这些表达都很好,我认为,读书从“为用”这个角度出发,至少有三层意识。
一是塑造人生,打破阶层固化,实现自我。只有读书才能实现人生目标,走上进步的阶梯,打破阶层固化。正如,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夸美绍斯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帮助人们积累知识,增长智慧,获取经验,让自己能长本事,能够在面对现实世界时有自己的宝贝。
大家都知道,一个社会最怕的是动乱,而另一个就是怕阶层固化。什么是阶层固化,就整个社会看似平静,由于阶层固化之后,人员和人才得不到流动,整个社会没有生机,特别是压制广大的青年创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那怎样打破这样的阶层固化,使社会一直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其实,读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以中国而论,科举的时代,万千学子就是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贫寒之士。时至今日,高考依然是中国社会打破阶层固化、实现人才流动的基本举措,是个人迈向成功之门的通道与阶梯。
当今,我们更是要通过亿万人的读书活动,实现民族的振兴。比如,我们文革之后的大学“老三届”,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那时能考上大学的,真可称为凤毛麟角。但到今天,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7.8%,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是1000多万,大学的读书和教育,让这些年青人脱颖而出,也为他们奠定了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打破阶层固化的平台。这些始于读书。

    二是学以致用贡献社会。中国儒家很早就提出“学以致用”。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书除了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发现治理得失,还可以结交同志、切磋砥砺、提升群体素养,还可以向执政者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从为人处事到社交雅集再到治国理政,读书是从多方面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名言,培根在随笔《谈读书》还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与中国圣哲先贤的读书观基本吻合,可见古今中外的饱学之士对读书之于生活、社交、成功的作用和价值,在较大程度上达成共识。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既会读书,又善于把读书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达到读书与实际活动的互动,这实际上是读书的一种延续。人是社会性的,生活在社会中,我们都离开不实用性质的专业书籍。只有通过阅读学习某一领域的书籍,才能掌握技能,才能安身立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这本身就是读书的实用性。
读书可以了解世界,对普通人而言,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了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着怎样的故事曾经和正在发生,世界各国、各民族有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哪些先进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让我们在把读书获得的知识,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发展前进的步伐,让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强盛。

     同时,读书时获得的各种诗意的感受,或优雅淡泊、或宁静高远、或欣欣向荣、或活泼欢乐、或清新平和、或馥郁清幽,能够让我们身居闹市或于嘈杂浮躁中“诗意的栖居”。

三是阅读形成思想观念。读书还要追求“无用之用”,刚才的“学以致用”是具体的,搞科研、发明创造、成为作家,都必须以读书为积累,但是,读书还有一种“无用之用”。正如,庄子所说“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曾国藩就有一句话“唯阅读能改变气质”,苏轼也有一句话“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用一首诗来表现读书给人带来的变化。这些气质,很难说它由什么组成,但是,都与读书有根本的关系。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建造一座美丽的建筑,需要砖、木、土、石各种材料,那读书就是水。只有通过水,才能把各种物质聚合在一起,才能塑造你的美好人生。
从阅读中塑造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东西,使我们能够在当今的复杂社会里成为高尚的人,形成高贵的灵魂和思想。

以上文字整理自王京生“2022全民读书月”主题讲座中的演讲内容。

来源:阅读三十人论坛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