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王巍:书是否限制了我们的成长?——我们还要读书吗

2025-07-16 18:29:04 669

图片

我们还要读书吗?(之二)


文 | 王巍


书是否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图片


今天,年轻人可能已经淡忘了,也许不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书被鄙视,而且很多家庭在烧书来表达自己的革命性。那个文革时期我是上小学,很多家在烧书,把书作为毒草交出去。我好奇,到处去收集别人不要的书,所以读了大量过去没有机会读的书。我在那个时期读了很多前苏联作品、英国作品、美国的、日本的、包括中国一些古书。在那个时代,反而大量阅读。因为资源稀缺,所以让我有强烈的追求。


当时社会上有个说法叫“读书无用”,读书没有用。后来教育界有的学校就开始提出新的“批判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在相当长时间是支配社会的主流意识,要求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部队去,到工厂去接受改造。那知识越多越繁重是当时社会的特点。那一代人知识被摧残,因此对知识、对书又有格外的呵护。但今天很多的人潜意识当中仍然认为读书是无用的。大家把读书当做一种功用,就首先要看有没有“用”,如果没用,大家读书干什么?好像你读书就要去学以致用,否则学了干什么。这样一种功利的教育、实用的教育使得我们阅读走偏了,仿佛读书只有产生直接的效果,比如商业效果、政治效果。“学而优则仕”,或者“学而优则富“,或者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才有意义。这是一个到现在可能大家心理中还是潜意识,还是主流。


读书不一定要有用,读书首先要有趣要快乐。读书更多是让你精神上丰富。要获得一些非平常时得到的知识,是直接体验得不到的知识。无论哲学的思考,还是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领悟和幻想。很多读的书不见得对今天有用但对你的人生是有用的。那这种有用不是简单产生富贵、美女、金钱,而是使你更加健康更加有教养更加文明。如果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读书,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读书人读大量的书,和他职业无关,和他兴趣有关,看不到直接的用处。


其实,这一点我也是这些年才理解到。我的女儿在国外读书,我曾好奇就问她读什么课程。她说她喜欢一门课叫“北美地区冻土层植被的生长“,我当时很费解,我们家没有和农业相关的人,我也不知道她为了什么学这个。我脱口就说,花这么多钱学这有啥用。她就说,为什么有用才读?我有兴趣啊。我听了以后就像是醍醐灌顶一样,感觉这就是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区别。他们是为了兴趣,为了热爱而读书,我们是为了求生,为了功能,为了出人头地而读书。完全不一样。她的课程单里还包括纽约地铁下的涂鸦,就是黑人的包括一些少数族裔的漫画,还有一些什么印度佛学等五花八门的知识。她有兴趣。学成这些东西可能对她职业永远没有用,但对她性格的形成和成长非常有用。所以说,今天如何来理解读书有用和没用要用更宽的视野来解读


图片


书是丰富人生丰富情感丰富阅历的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工具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所以,读书要有价值观。读书的价值观不是说读书有什么真正的用处和值多少钱让你人生成功。读书的价值观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主导思想去引导去读书


记得北大教授钱理群有个著名的判断,他说现在学校中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什么意思?就今天的学校中选择仅仅是有用,让人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当官赚钱。把成功定义很窄,然后以这样的技巧来教学生。而情怀、慈悲、天地良心完全排除在知识之外。以这样的极其功利的、极其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来塑造大学教育系统,培养出一大批缺乏人类情怀、人类良知的人。这些人善于钻营,非常高智商的取巧,营造关系,保证自己往上爬,获取盈利。这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非常危险的。我非常同意钱教授的观点。确实这么多年看到了我们社会中相当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没有崇敬之心,没有敬畏之心,不择手段,那这就是读书人没有价值观。如何让我们能够开拓我们视野建立我们的价值观用更加符合文明进化的方向的引导读书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也是我们写书人编书人教书人的一个责任。所以,读书阅读是需要价值观的引领,这是非常重要一点。


另外,我想分享一点。我们小时候很少有书可以读,五六十年的这一批人坐下来谈,经常谈到共同的书,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就这么多选择,所以往往有共同话题。今天不一样了,整个读书已经开放了,互联网新时代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已经无法筛选而且甚至是灌输的程度不是我们在选择而是被信息灌输,现在一个词汇信息茧房就像作茧自缚。比如有人看抖音,看了跳舞的,然后每天推送都是跳舞的,慢慢人就进入了跳舞的圈子里。如果研究说喜欢汽车,那整天全是汽车信息灌输。你以为你接触了很多东西,恰恰不是。是通过计算机算法算出你兴趣的人,把你朋友圈给限定了,慢慢你的所有信息已经不知不觉的丧失了,你也失去了信息选择能力。我们经常说阅读开拓你的视野,现在有可能是阅读限制你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图片


那今天我们需要做出抉择,我们到底怎么来看读书我们怎么来破除信息茧房这是这一代读书人的挑战读书人如何去要学会选择。而且今天的知识、文明的养分不仅仅从书里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跟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聊天,一顿茶可能胜过读几十本书。那这是不是好的阅读方式吗?你要选择朋友,是吧?读书是一种方式,与人聊天是一种方式,喝茶是一种方式,泡酒吧也是可以获得知识,跑步滑雪,听课听看抖音,所有都是获得知识。如果你有很好价值观有很好开放心态,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所以,今天我们不谈读“书”,我们谈“阅读”,阅读有特别多的方式,眼睛阅读,耳朵阅读,甚至身体会阅读,所以这是要我们重新来开放我们的选择。最主要的是,阅读是有选择的选择权在你你还要时刻警惕着你认为你的选择权是不是你发自内心的选择还是渠道灌输给你,让你以为你有了选择权,而其实不是。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每天我也处于这样一种焦虑当中,我是不是愿意读这本书?我读到什么时候适可而止?我什么时候停下来?我也每天处理这样一个状况。


我觉得自己人生一个乐趣要不断选择要把控自己,但有一点,“书”正在渐渐远去。我们注意到书在今天是越来越少了。我们的小时候没有书,所以到我到任何家里第一眼看书柜。今天很少人家里有书柜了,也可以说我们书已经放在kindle里、手机里,也许这样。但书绝不像过去一样,成为一种知识的装饰品了。很少的人还搞个人储藏,储藏几万本书了。在北京这样的地面,你要放一个书柜,如果折成房价,可能书柜的价格就几十万。没拿出几十万(相当一个单间)你已经存不起书了。这是个现实,但书渐渐远去并不代表阅读渐渐远去。有可能一百年之后大家已经看不到书了,各种视听设备、智能场景设计,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读书。书成一个陈列品了。就像今天我们很少人用毛笔写字,甚至用钢笔写字都没有了。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再写字,不再进行通信了。阅读会永远存在阅读不会停下。而且书有可能是开拓我们视野同时也可能限定了我们的思维,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以上文字整理自王巍“2022全民读书月”主题讲座中的演讲内容。

来源:阅读三十人论坛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