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要读书吗?(之三)
文 | 王巍
我的阅读体验 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些体验,无论对听者来说是浅薄还是深刻,都是独特而真实的。我个人有几个体验: 第一,首先要把书作为一个朋友。 朋友是什么概念?你可以选择朋友,有远、有近、有亲、有疏。书也是一样。其实一本书就像一个活的人一样。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但丁,李白还是杜甫,都活在他的书里。你读了你知道他属于什么性格。你在这个情绪激烈时候你很愿意跟李白去对话,有思想愿意去分析情绪,也可以去看莎士比亚。等于不同的古人跟你一块聊天一样。书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夜半三更,还在天涯海角,你想跟谁说话,你就把他书拿回来,看一半感觉不喜欢了,你把他推一边去也不会得罪他。我觉得这是看书的特点,跟选朋友一样。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跟什么人在一起。你出差的时候你喜欢带一本什么样的书?比如我喜欢茨威格,那我就愿意带茨威格的书,偶尔会带一本宋词。这是不同的朋友。别把书看太重,不是所有的书都要同样对待,喜欢谁带谁,今天高兴了提起来,明天不高兴离开,过十年又想起老朋友了再回来。朋友不能随叫随到,书可以随时抓来陪伴。 第二,要选择你有好奇的书。 好奇会开拓你很多视野。很多事不懂,不懂才去读书,是吧?我刚才我也说了,今天我喜欢爬山,喜欢去越野,8年前登顶过珠峰,还是从当年那本《野外生存手册》开始的。前苏联学家编了一本书写野外生存考察,怎么支火、怎么做饭、怎么砍树、怎么根据草沟里的草和阳光照射判断时间……这都我中学时候看的东西。但我一生中始终用不到,所以,我喜欢到野外探险。我去走了墨脱,我爬过国内十几座山,国外十几座山,很大程度受当年一本书的启发。当年还有一本书是《本草纲目》,对于不学医的人来说很无聊,什么汤头口诀。但是由于那些书始终让我对中药有一种兴趣。我看了一本中世纪修道院的书,于是,我到欧洲去的时候,到处去看各种修道院,去和书里面对照,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 所以,读书是探险。有时你人根本去不了地方,你就可以读书。读书去去体验,很多人身体虽然到不了那些地方,但是可以通过书去体验的。书要增加你的好奇,让你有种轻松感,或者刺激,这都是激发人生各种情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排斥。 第三,好书要不断重温。 重温是不断地梳理,以获得不同的营养。明末清初有个诗人有个文学家叫张潮,他写了一本杂文叫《幽梦影》。其中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门缝中看月亮,充满好奇,中年读书是“中庭望月”,在院子里看月亮,非常圆满也不用偷着看了,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站在楼台上赏玩。你看少年是偷窥月亮中年是看到饱满的月亮老年会手上把玩,这是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体验,读书也有不同的感悟。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叫茨威格,德国作家,基本他的中文书我都看到了。大学时候第一次接触,然后在国外也读。我隔十年重新看一遍。这个作家对历史人物的把握,对历史大局的把握,对贵族心态内心的微妙,知识分子的教养描写都很细腻。对同样一个角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还有《唐诗三百首》,我看很多人都会隔十年八年重新翻一翻,都有不同的理解。好书要不断地重温。 第四,好书要传递分享。 读了好书以后不仅止于读,而且还不断地向自己好朋友推荐。原来没有朋友圈,我经常组织读书会。我从中学时期就参加、组织读书会。在大学、在研究生一直到做博物馆,几十年来我所有读书都是和大家一起读。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吧。就是你看这个好书一定要努力把这种读出的欢欣鼓舞传递给你的朋友,传递更多人。这些好书的力量你在传递过程中、翻译、推荐的过程中,你会提升自己对书的理解,你会有种特别愉快的感觉。我送得最多的就是书。我没有送过酒,因为我不喝酒。我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但是我喜欢送书,我不知道送了多少本书。我当年在好几个书店都是购书大户。每年买几千上万的书送朋友。比如说我买了几十套的《罗马人的故事》丛书等等。我觉得送书是一个传递文明、传递一种内心、惜君子相惜的感觉。 其实,我很多项目也是谈书谈下来的。比如20年多前云南的第一支上市公司是云维集团。当时我任职的证券公司在全国很好,但在云南没有任何影响力。上市公司的承销商已经基本内定,我们拿一个承销顾问就可以了。但是公司派我去当地,我必须全力以赴争取更好的地位。我没有机会见到主管发行的负责人,后来通过部下了解云南主管发行的体改委主任喜欢写诗。他和他太太写了诗集。我立刻去到书店买了本诗集,迅速翻了之后然后就用诗集约那个主任在一个小茶馆见面。我就很中肯的(毕竟我也对诗词有一定了解)、没有吹捧地提出诗集的优点、长处和几个遗憾地方。他听以后很激动,因为他也没有想到一个证券公司老总会认真地读他的诗。于是,我们谈了一下午。最后我说,我是希望有机会给我公平竞争,建议他公开招标。他本来就被上级安排的内定方式不满,结果他开启公开招标,邀请全国券商都去参加答辩。我们非常幸运,最后获得了主承销权,也是我们在云南省第一个项目。那应该是1995年、1996年的事情。你说读书是不是有用?读书是没用的,但是那个节点上,经过几十年潜移默化,发挥了作用。所以说读书也是“有用”的。这种事情非常多,我很多朋友是因为读书结交,友情至今一直保持。读书人的友情最长,这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也要断舍离,不是书越多越好,一定要学会断舍离。因为书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些人。刚才谈如果你的空间有限,你永远保持一些东西,那其他新的东西就进不来。你要不断淘汰。我买的书很多都丢在机舱上。我坐飞机一般带三四本,只带着一本回来。因为很多书就像一盘菜一样,不是说点了你就把菜从头吃到尾。书一打开,翻三页,这本书不好,立刻扔掉。不要迷信书。好书我留下来反反复复读,不好的书十页八页足够了。炒菜没炒好,千万不要硬吃。看书也不用为面子读完。所以一定要断舍离。我基本家里始终保持有几百本书经常翻的。很多我都淘汰了。每隔一两年一定要淘汰一大笔书送人。都送出去不留,因为留是个负担。好像你学富五车,但实际上是永远不会再碰,那为什么摆着浪费我的空间,而且浪费注意力。总要你沉浸在历史当中没必要,所以留一些引发你历史回忆的书就可以了。把好书留在身边,把一些差次品淘汰掉,断舍离。我想这是我读书的阅读体验。 以上文字整理自王巍在“2022全民读书月”主题讲座中的演讲内容。 来源:阅读三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