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增强历史自觉 锚定汉风古韵 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2025-10-01 14:45:42 695

增强历史自觉 锚定汉风古韵

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汉中市政协委员、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市文化馆一届理事会理事

 马世明

图片
图片

按照市政协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情况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观看技艺展示、现场聆听传习讲解、亲身参与工艺制作,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升级事业形成了系统认知,对非遗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独特价值功用有了新的认识。基于调研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现提出如下观点与大家交流:

///


图片

01

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实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价值服务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图片

汉中作为一座千年古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精神内核,必然是以“厚文化”为鲜明标志的悠久历史与荟萃人文,而“汉风古韵”正是对汉人、汉族、汉语、汉源重要精神标识的勾勒解构,正是对汉风俗传统、汉文化风范的承袭因循,也正是对龙兴之地、丝路源点、汉人老家人文特色的凝练升华。作为“汉风古韵”的重要精神依托和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过程中更好发挥价值功用。因此,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必须紧紧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总定位。具体来讲,就是要更加深度地挖掘凝结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汉文化内涵,加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把“汉”的概念突出于保护开发利用的全过程、镶嵌到城市视觉体验中、融汇在市域发展业态里,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更有侧重、更具特色、更加鲜活、更富价值,促进更多古老而深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嬗变,为将汉中打造成新时代传承弘扬汉文化高地、厚重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本底贡献独特价值功用。



图片

02

坚持与时俱进、迭代创新,在抢救性保护传承同时实现由文化资源向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的价值转化。


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因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选择更为恰当的保护手段、传承方式、利用路径,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尊重客观规律、依靠高新技术的新路子,既保留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传统认知,又以科学技术很好破解新规与旧俗的矛盾,从而实现悠久技艺在新时代的新传承。同时,在传承保护利用过程中,要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项目化发展的策划、包装、登记、挂牌、宣传工作,以发展连锁店、专门店等多种经营方式放大品牌效应。要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与旅游市场紧密对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有底蕴、有实力、有发展的非遗项目,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更好地发展传承。更加重要的是,要持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潜力,加大创新发展力度,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品质,更好适应时代需要和市场需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现代社会生活、走入千家万户。



图片

03

坚持记述历史、赓续文明,充分发挥地方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事业。


图片

在具体实践中,地方志工作也发挥着传承保护利用的特殊作用。我们高质量完成180万字的《汉中市志(1996~2010)》编纂出版工作,指导11县区全面完成二轮修志刚性任务,形成总计一千余万字的汉中二轮修志文化成果群,翔实记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我们不断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充实随文配图,丰富条目设置,收录记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工作创新实践;我们着力加强地方史研究,在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框架下有序推进《汉中通史》编撰工作,挖掘历史、彰显形象、凝聚精神,解锁非遗技艺与市域特色背后的文明密码;我们推动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编撰出版《汉中故事》《汉中记忆》,在《汉中日报》开辟“地情文化专栏”,做亮“方志汉中”微信公众号品牌,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宣传推介融入其中,形成地方志文化全方位多角度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事业新局面。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地方志工作实践中针对“绿色循环、汉风古韵”进行深入研究,讲好汉人、汉族、汉语、汉源故事,在守护汉风俗传统、彰显汉文化风范中深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涵研究,以地方志工作的实践实绩,不断研读、学习、用好千载历史文化名城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本文系作者在政协第六届汉中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材料,征得本人同意,予以分享。)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