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人间的烟火,珍视和平——儿童阅读与世界和平

2025-07-07 13:44:07 666
图片


儿童阅读与世界和平(之三)


文 | 李文



三、人间的烟火——珍视和平


人类一直在追求永久的和平。这个永久的和平能够到来,基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共同的需求、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实现和价值观,基于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被珍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有一个大前提——我们要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因此,永久的和平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尽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上去有很多不同,但实际上,我们在骨子里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从“人间的烟火”角度,跟大家分享这几本绘本《夜市》、《菜市》、《荷花镇的早市》和《汴京的一天》。


图片

《夜市》、《菜市》

《夜市》和《菜市》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台湾的作者张哲铭,他以台湾宜兰地区的罗东小镇的菜市为背景创作了这两本绘本。拉开《菜市》,像卷轴画一样的长画,一面没有文字,会让人想起《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把整个夜市画了下来,里面有很多人物和细节。仔细观察,我们能够找到熟悉的身影和笑容,有的像我奶奶、爷爷,有的像我的爸爸妈妈,还有一些是从外面来参观的游客。另一面,作者把夜市的一些细节,单独拎出来,配上文字,折叠起来,形式上也是一本非常有创意的绘本。
我跟大家读几页:“这一排屋宇层叠的店家,在市集的黄金地段。但为何每户摊的店门都关着?门口成了零星的蔬菜摊、水果摊的所在,猜一猜如果时间再流动到晚一点,这里又会怎么样呢?”“挤得满满的人群让人眼花缭乱。卖日用品的商家正在争相揽客。有坐在高椅上打板吆喝的十元商店的店员,有扮装醒目的小丑,大家各显神通,看谁吸引买家的功力强。”
我们为什么推荐孩子读这类的书?这是一个深度的阅读。它能够让孩子停下来,静下心来,仔细地去观察,去想可能的情节,他会跟他自己的一些体验和经历连接起来,把这些人和场景装到自己的心里,放到自己的脑海中去了,从而共情。
我们提倡阅读这类反映日常生活的绘本,它同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视野。《夜市》和《菜市》的创作方式很像。夜市是由菜市转化过来的,菜市晚上就是夜市。很多人到台湾的夜市去逛过,那些小吃有不同的风味。其实到哪里去旅游,或者我们日常生活中逛街、逛夜市、逛菜市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图片

《荷花镇的早市》


上面我们说到了台湾的夜市和菜市,下面分享周翔老师的《荷花镇的早市》。
这本书写了江南的水乡的早市。周翔是江苏南通人。我们看到江南的交通工具就是船,但我们也看到,不管住在哪里,水乡也好,干旱地区也好,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菜市、夜市、早市。这些菜市、夜市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场所,在这里有信息的交流,有好朋友、熟人的寒暄。在这里,除了买一些日常的用品,对小孩子来说,也是挺享受的一个所在。他们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观察。这本书获得了第一届丰子恺图画书奖。在这本绘本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看他们的表情、姿态,要买的东西,就像看到我们自己一样。

图片
《汴京的一天》

在古代其实也一样。下面分享的是以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为内容编辑的一本绘本《汴京的一天》,展示了宋朝集市生活繁华的图景。这本书让我们穿越到古代,看到古代人的生活、衣食住行,去感受古代人跟我们现在有什么同与不同。除了服饰和一些交通工具,还有很多地方是没有变化的,有些交通工具也还没有变。不同是外在的,内在的本质几乎一成未变。

图片

《清明上河图》之虹桥险象(局部)

仔细看这页。高大的虹桥上行人如织,桥下船只往来。一艘大客船已经行到了虹桥底下,却忘了放下桅杆。眼看桅杆就要撞上虹桥了,桥上的行人发现了险情,大声呼救。船工们手忙脚乱地爬上了船底,想要放倒桅杆,但船有惯性,仍然在滑向虹桥,一名船工竭力用撑杆顶住桥底,试图让船与桥保持距离。大船不能前行,就要开始打横呢……画家把整个情节出来了。
“清明上河图”里,像这样的有故事情节的细节还有一百多处,大家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找,也可以参考一些别的解读《清明上河图》的书。总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一本书。读这样的书,历史自然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和古人共情,逐渐构建孩子的历史观。

以上文字整理自李文“2022全民读书月”主题讲座中的演讲内容。


来源:阅读三十人论坛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