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摘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2022年5月12日发表的文章《习近平的文化情怀》
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第四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上,花椒种质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良好。凤县大红袍花椒历史悠久,自三国时期起便有种植。目前全县花椒留存6.7万余亩,年产干花椒4000余吨。2017年6月,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被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所产“凤椒”以粒大、色艳、味浓、肉厚,果柄有小瓣、形似双耳等特征,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闻名全国,享誉海内外,成为历史名椒,被誉为“花椒之王”。长期以来,凤县椒农在花椒种植与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以花椒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收加工为核心的大红袍栽培系统,既起到了保持山地水土的作用,又维系了秦岭山区的生态平衡。每年盛夏,大红袍花椒成熟采收的季节,凤县的沟沟岔岔,田间地头,红艳的大红袍凤椒将凤岭山地装扮织得分外妖绕,凤椒漫山遍野,醇香四溢。
此外,大红袍花椒独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渗透到遗产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中,花椒调味以及椒茶饮用甚广,常见的有:大红袍花椒产品、椒芽菜辣酱和花椒茶等等,衍生出了独特的凤椒文化。
草根美食红薯,其实是“偷运”来到中国的
红薯传入中国的来源很多,但是其中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将红薯“偷渡”传入我国较为普遍认知。
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
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
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1.花椒与花椒芽菜高效生产技术
路世竑, 闫书耀主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索书号:S573/181
在馆自然科学借阅区(B座三楼)
本书作者针对花椒及花椒芽菜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对花椒栽培和花椒芽菜生产两个方面的集成技术进行了系统简述。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对花椒坡园栽培相关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二是对花椒芽栽培集成生产技术进行细致叙述; 三是对微喷节水式花椒芽菜生产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
2. 花椒
王加强,梁燕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索书号:S79/71
在馆自然科学借阅区(B座三楼)
本书根据对花椒多年的科研、推广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了花椒树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主要类型和品种、苗木繁育、建园、综合栽培管理、劣质低产园改造、病虫冻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包括现有高新技术成果、栽培管理的实用技能和技巧。
下期预告:璀璨的农耕文明—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陕西蓝田大杏种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