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史耀增丨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

2025-07-22 14:40:34 664

位于关中东府的合阳县是黄河岸边的一个传统农业县,农耕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民风淳朴,崇尚平淡自然,知礼义,重道德,讲实在,轻浮华,这一切都体现在民俗事象之中。近年来,笔者在进行民风民俗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少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的俗语,都是由一定的民俗事象中衍生出来的,民俗事象是产生这些俗语的源头。保留在这些俗语中的民俗事象有不少已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或正在趋于消失。我们通过对这些俗语源头的探究,可以了解昔日合阳的某些民俗,知晓在那些年代里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某些侧面。

下面选录部分笔者调查得来的民间俗语里的民俗。

(把牌官子接咧

戏输了甭怨社家

十年九不赛

你把我满提了线猴人人咧

甭指靠吃新节过日子

不敢见料升子响

碾砣子曳到耧前咧

赶紧把“策”拔了

丈母娘是女婿的鸡蛋罐罐,女婿是丈母娘的油糕串串

管他妈嫁谁哩,咱反正是吃喜馄饨的

旱蛤蟆躲端午

这回把揖作咧)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俗语里涉及到的民俗是多方面的,比如反映社会生产民俗的“碾砣子曳到耧前里”、“不敢见料升子响”;反映社会生活民俗的“丈母娘是女婿的鸡蛋罐罐,女婿是丈母娘的油糕串串”;反映节日民俗的“旱蛤蟆躲端午”;反映祭祀民俗的“把揖作咧”;反映人生仪礼的“吃新节”、“吃喜馄饨”;反映游艺民俗的“接牌官”、“提线猴人人”等。在合阳人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提线猴人人”、“吃新节”依然存在,“料升子端料”、“碾砣子碾压”、“石磨子磨面”等生产民俗也已经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在物质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无论是女婿看丈母娘时提几个油糕,还是丈母娘用“荷包鸡蛋”招待女婿,都已经显得过于小气,而那充满欢乐喜庆气氛的“吃喜馄饨”早已在现代化的婚礼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电视的普及让电影和戏剧演出都早已风光不再,哪里还再有耍猴的、演扁担戏的走村串乡,难怪年轻人不明白“接牌官”是咋样一回事了。

但是,令人庆幸的是,这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民俗事象还存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以民间俗语的形式保存下来。当人们在生活中运用这些俗语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思时,可能就会有好奇的年轻人发问,这句话是咋样来的,而可能就会有那些年龄大的、阅历广的或者喜欢拾掇杂事的人津津有味地为他作详尽的解释,这样一来,这种民俗事象就可能通过俗语的方式在群众口头传承下来,俗语成为民俗传承的一种载体。当然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再没有人能说得清这种民俗事象的来龙去脉了,但由这民俗事象衍生而来的俗语却完全有可能继续流传下去,仍然是人们表达某种理念的工具。

民俗事象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又是生动形象的,因之由此所产生的俗语也必然带有这种印记。比如,我们一提及“丈母娘是女婿的鸡蛋罐罐,女婿是丈母娘的油糕串串”这句俗语,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生动的农村风情画:穿戴一新的女婿提着用褪了皮的细榆树枝条串起的油糕走进丈人家的大门,甜甜地叫一声“婶婶”(合阳人习惯称岳母为“婶”,叫“妈”是1970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丈母娘高兴地答应一声,让老汉招呼女婿,自己一头钻进灶房,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白水鸡蛋”便端来了。这是一种多么富有人情味的民俗啊,具有极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家特色。由此产生的俗语句末押韵,说出口来柔美动听。

在日常生活中,某些民俗事象本身并不具备哲理性,但是人们经过演绎、引申,从中产生的俗语却带有极强的哲理性。比如“吃新节”并无哲理性,只不过是合阳年俗中的一项内容而已,但将“过年吃一顿”与“一年到头天天要吃饭”放在一起作以比较,总结出一句颇富哲理性的俗语:“甭凭吃新节过日子”,告诫人们要依靠自身力量,要想到长远,不要只满足于别人一时的施舍。再比如“吃喜馄饨”,是因为有人结婚,乡邻们才可以吃上喜馄饨,但有个别人并不想着来为新人祝福,只不过贪图口腹之欲,混一碗喜馄饨而已。因喜馄饨联想到生活中的事情,再联想到某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便自然会产生出“管他妈嫁谁哩,咱反正是吃喜馄饨的”这句俗语,而且用的是当事人的口吻,听了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人为了表示自己对某件事“不争”的态度,或者对某种事态无可奈何的态度时,也会用自嘲的口气使用这句俗语,其引申义显然比前面的“与己无关”更进了一步。笔者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村一青年的母亲改嫁到本村另一条巷里,这青年也去吃喜馄饨,旁人笑说:“这才是真正的管他妈嫁谁哩!”却又有一人反驳道:“人家娃为啥不可以去吃喜馄饨?当妈的有了依靠,这是应该高兴的事啊!”更有知情人说,这青年马上要娶新媳妇了,他妈一改嫁,少了一个累赘,以后就不存在为处理婆媳关系而产生的矛盾了。“这都是喜事,这喜馄饨自然可吃!”你看,一个简单的“吃喜馄饨”的民俗,就引发了这么多的议论,虽然角度不同,但却都言之有理。由此看来,由民俗事象到俗语,是一个提炼、提高的过程,是民间智慧的一种体现。

还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由民俗产生的俗语应该用合阳方言去读,才能读出其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才能更好地品出其中的味道。如果用普通话去读,这些俗语便会大为减色,像熬包谷糁子时没放碱面一样,淡而无味。当然,使用方言会给外地人带来听觉和理解上的困难,也是不言而喻的。

昔日的民俗事象产生了俗语,而今天仍然存活在群众口头上的俗语又为我们进行民俗事象的田野调查提供了有益的线索。顺着这些线索搜寻下去,我们不但可以更好地感知依旧存在的民俗事象,还可以追溯那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民俗事象,体味彼时彼地的情境,同时找到形成这些俗语的源头。民俗和俗语之间就是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

(此文为2011年12月参加中国关陇方言民俗高层论坛论文,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2卷第一期)

史耀增丨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

作者简介:史耀增,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作品代表:《走进古莘》、《合阳风情》、《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和阳村柳条簸箕》等。先后被评选为“陕西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先进个人”,“渭南文化领军人物”。获“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贡献奖”。所著《合阳风情》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优秀奖”。


来源:合阳文化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