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明清时期就在商州有了打铁铺子,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原始锻造工艺,当人类进入刀耕火种的时代,便有了铁匠。而随着时代变迁,铁匠铺那响彻千年的“叮叮当当”声,也慢慢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如今这一行业已是难觅踪影。
商州打铁铺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盘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把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师傅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师傅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铁料打成所需的方、圆、长、扁、尖等形状,根据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经过淬火和回火器物就完成了。淬火和回火技术,全凭实践经验,一般很难掌握。各种铁器,虽然外型制作十分精美,但是如果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也是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我国“王麻子剪刀”之所以闻名于世,关键技术也是在于淬火和回火技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