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商洛彩调

2025-10-10 05:35:23 654

       彩调起源于唐朝,在广西、湖北等地流传,清朝乾隆年间,“湖广填陕西”大迁徙时,传入商洛,这些迁入的人被当地人称作“客户人”彩调和花鼓戏都是客户人喜爱的地方戏曲。1840年,商县砚池河镇三皇沟村胡德相去湖北探亲,从当地民间艺人处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彩调曲目,回家后在当地传授,收到群众欢迎,并成立彩调演出班子,开始演出。此后,胡德相又二次到湖北、湖南等地,加深学习,提高演绎水平,一年后又回到砚池河镇,演出班子到省内的蓝田、柞水、山阳、镇安等地,还到湖北、湖南演出,深受群众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砚池河彩调班子曾参加全县文艺调演。1981年-1986年,演出班子分两队,在商州、山阳、蓝田等地演出。后因各种原因,演出班子解散。2014年,传承人常善秀重新成立“砚池河山韵业余剧团”,开展演出活动。 彩调传入商洛后,受商州地方文化和花鼓戏、山歌小调影响,表演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行规,即:不忠不孝不传,不仁不义不传,爱财如命不传,不谨不慎不传。

       商洛彩调一般以折子戏为主,由两丑两旦四人组成表演队伍,角色有胡子生、小生、老旦、旦角、花旦等。唱腔曲牌: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角色行当分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器以调胡为主,伴奏有渔鼓、碎子、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锣鼓等。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客户方言,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