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推荐

2025-10-11 11:30:38 676

作品简介

 


     本书是名人家风丛书第三辑的一种,本书以傅雷、傅聪、傅敏三人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鱼潭傅氏家风的传承与发扬,尤其重视傅雷一族正直勉学、笃信爱国精神的传承和传播,有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     紧紧围绕一纸家书教泽深这一主题,结父子的家书呈现每个人的生活,进而展露家风。楔子中总括了傅雷的家风和家人风范。章讲述傅氏源流和鱼潭傅氏的流传,以及傅雷父母的遭遇。第二章讲傅雷的一生,童年际遇、法国留学、爱情生活和事业成就,刻画出傅雷急如燃眉、纯如水晶的性格和正直顽强的形象。第三章讲傅聪,从他幼时萌发兴趣,青年疏忽,到幡然醒悟留学学琴,再到离国数十年再归乡,拳拳赤子之心,令人动容,傅雷的言传身教感人至深。第四章讲傅敏的人生坎坷,梦碎之后,他站在三尺讲台,以傅雷教育他们时的教学方法育人,卓有成绩。第五章以傅雷与傅聪、傅敏的信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傅氏的教育观、艺术观、爱情观和爱国精神、赤子之心。第六章介绍了《傅雷家书》成书的过程和当今之影响。结语中,以赤子为关键词,描绘了傅雷父子和傅氏家族的精神。
作者简介

 

 徐勇,笔名徐梓,男,汉族,1962年12月生,湖北京山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教育(蒙学教育、家庭教育、古代书院、科举制度、明清社会教育)、历史教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

333333.jpg.jpg 

内容提要

傅雷一生为“赤子之心”所累,一生为“赤子之心”而活。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影响了许多人,傅聪和傅敏就是傅雷教育成果的结晶,是傅雷教育思想的折光。自20世纪初至今,百年间,傅氏家族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精彩与过往,既有翻译文学史上法国文学巨著的翻译家,也有艺术界行云流水的“钢琴诗人”,也有教学岗位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还有默默付出、温婉善良、有着“菩萨心肠”的人。与其说这些成就皆源于“诗礼传家”的渔潭傅氏家风,倒不如说傅雷秉持着母亲那句“操守不可失”的叮咛又进一步巩固着家风,形成了傅氏家族强大的凝聚力。傅聪与傅敏始终能够坚守,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赤子之心。傅氏家风的传承,主要通过一本教泽深远的著作——《傅雷家书》。书信有着其他沟通方式没有的神奇力量。展开折叠的信纸,手书笔迹映人眼帘,见字如面,千里之距仿佛一下子近在咫尺,谁又能抵挡得住这份内心的思乡念亲的感情。举目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大家族的家庭组织结构发生变化,随之改变的还有家人与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交流方式等。祖辈的经验与训诫、传统家风的继承与弘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似乎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人们似乎忘记了提笔写信这种传统方式。那些“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当你们手捧《傅雷家书》,学习真正优秀的家庭教育,体悟优良家风,感受至亲之间思想灵魂的交流与碰撞,体味书信中字里行间的至深浓情的时候,应该感谢那位用血泪灌溉花朵的“赤子之心”的园丁。

图书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渔潭自古有家风
第一节 傅氏源流
第二节 父冤入狱愤离世,寡母严教出高杰 11
第二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傅雷一生
第一节 傅雷的童年
第二节 远赴法国求学
第三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第四节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第五节 急如燃眉,纯如水晶
第六节 一身傲骨,不屈不挠
第三章 外物安能乱本真,不失初来赤子心:傅聪沉浮
第一节 天才出于勤奋
第二节 肖邦灵魂的钢琴诗人 82
第三节 出走者,离乡人
第四节 艺术家归队
第五节 穿梭于海峡两岸
第四章 历经风雨心不灭,三尺讲台存日月:傅敏坎途
第一节 心愿已碎梦成空,身教言传喜教书
第二节 双亲弃世哭无泪,欲死未成五味陈
第三节 进修英国与兄聚,归国不忘赤子心
第四节 投身教育淡名利,太阳底下最光辉
第五章 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箴言:家书中的父与子
第一节 “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
第二节 “中国人气质,中国人灵魂”
第三节 “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
第四节 “学问第一,爱情第二”
第六章 纪念高傲而率直的灵魂:《傅雷家书》
第一节 《傅雷家书》的出版
第二节 《傅雷家书》的社会影响


编辑推荐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本丛书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人和事展现优良家风,鼓励青少年培植、传承优良家风,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维护公序良俗,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了解名人家风,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

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丛书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的文献和晓畅的文笔保证史实可靠和文章易读,梳理出优良家风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助家风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说明: 图片

 


来源:富平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