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自此,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
九十一年,硝烟散去。警钟长鸣,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勿忘日寇铁蹄下的民族伤痕;警报常响,激荡人心,珍视和平无论何时都不能放松。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百倍勇气和磅礴力量守望山河无恙。
《滨江抒怀》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国难当头,虽然孩子尚在襁褓之中,赵一曼仍毅然自请调赴抗日一线。临行前她赋诗咏志,将爱国之情、革命之志慷慨述来。
赵一曼(1905年-1936年)
她被称为东北抗日革命的“密林女王”,她是中国抗日革命的巾帼英雄,她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更是少见的女性将领。
在无数“活着不如死了”的痛苦时刻,赵一曼咬紧牙关、挺直脊梁,从至柔至真中淬炼出至刚至诚,将血肉之躯锻炼成钢铁铠甲,用生命践行了她的誓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面对蒋介石“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这首浩然正气的就义诗。
吉鸿昌(1895年-1934年)
就在就义前几小时,吉鸿昌给妻子写下绝笔家书:“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短短11个字,却表现出了吉鸿昌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革命理想,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蔡元培、冯玉祥、鲁迅、朱德、陶行知、叶剑英……近百封革命家书,记录了他们对父母长辈、妻子恋人、兄弟姐妹、子侄后代的问候与叮咛、关切与瞩望……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他们用英勇无畏的行动书写了流芳后世的民族精神。
阅读这一封封红色家书,能激起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奋斗之志和爱国之能,能为今日之中国,时时敲响历史的警钟,为新时代中华民族赋予跨越时代的心灵震撼与精神洗礼。
革命战士与英雄先烈是打不垮的民族脊梁,他们的生命重于泰山,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