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名家谈读书 | 杨佳:多读书、读好书

2025-07-03 12:21:58 669

图片


我的阅读经历(之四)


文 | 杨佳


我的阅读观

2021年的世界读书日,由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发起了“我的阅读观”短视频接龙挑战活动。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朱永新教授首先亮出了他的六点阅读观,并点名让我接龙。我欣然应战,没想到这段视频还上了抖音。那时我刚走出全国政协“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调研会,就坐在政协楼外的石凳上,我拿着一本《碳达峰、碳中和100问》,这是全国政协第五期“生态文明建设”读书群热议的书,我说了如下一番话:
“读书使人充实,阅读塑造灵魂,阅读传递真善美。阅读使人类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阅读让我们大开眼界,拥抱世界,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阅读让我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阅读让我们读懂自己,读懂祖国,读懂伟大的党……
我是图书馆的常客,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令我流连忘返……国家图书馆90年馆庆的“我与北图之缘”征文活动中,我荣获一等奖。
阅读让我在国际人权斗争中游刃有余,阅读让我看见了指引生命航程的灯塔。”
爱读书的朋友一定听出来了,我的这段话以培根的名言开头,以海伦·凯勒的名言结束,其中也贯穿着泰戈尔的思想。
2008年11月3日,我在联合国总部纽约成功竞选并接受了CRI驻联合国站记者沈汀的采访,他发回了《杨佳教授入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的报道。
沈汀的读书品位极高,从他在节目中介绍的经典美文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他的读书标准是:“宁缺毋滥。”他十分赞同著名作家王尔德的观点:“如果有一本书你无法一遍又一遍地去享受阅读它的话,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去读它。”
沈汀告诫我们:与其读很多并没有很多营养的书,不如读一些经典或能对自我提升带来帮助的书,多读一些能让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书。”
最后,他大喝三声:“一旦读到自己觉得没太大价值的书,我的建议是,尽快放弃!另觅好书!毕竟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图片

我的哈佛同学、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际庭也给出了三点忠告。一是“读跨界的书、纸质的书、经典的书。”理由是:一个人要健全其精神,首先要读跨界的书。学文科的,应该读一些科普类的书;学理工的,应该读一些人文类的书。无论什么专业背景,都应该读一些历史、哲学类的书。二是要读一些纸质的书。我们每天通过手机,获得大量碎片化的知识。长此以往,容易让人浮躁,满足于快餐式阅读,导致思辨能力下降。读纸质书,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系统化的知识,还会令人内心宁静。三是要多读经典。经典是人类精神的巅峰。读经典,就是让自己站在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巅峰,既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思辨能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可以塑造个人气质,令人终身受益。
不难看出,这是对严济慈和钱学森的阅读观的继承与发展。
分享了上述阅读观,还须强调一点:在遭遇社会、生态、心灵三大危机和世界风云突变的21世纪,化解危机最终还要靠人类自己,靠提高人的素质,靠多读书,读好书。

图片


多读书、读好书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几本好书。
《道德经》《孙子兵法》这两本书大家耳熟能详,也是哈佛大学《领导艺术》课的必读书,在美国书店里,你会发现《道德经》等口袋书十分畅销。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好好研读这些经典,将世界文化宝贵遗产弘扬光大。
《威尼斯商人》如果说有哪一部剧伴随我一生,那一定是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它既是我大学本科《英国文学》课的教材,也是哈佛肯尼迪学院《沟通艺术》课的教材,可见对该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解读,这不正是一部伟大剧作的魅力所在吗?
《悉达多》这是诺奖得主、德国作家黑塞的代表作,许多读者称之为人生引导书籍,在迷茫困顿之时静心阅读,你会柳暗花明。这本12章的小薄书警示名句频出,探索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永恒的人生境界,以求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与心灵的陶冶,难怪读者“珠玉随风”写道:连续读了三遍《悉达多》后,我仿佛又多活了五百年。
《全球通史》顾名思义,读者雷帅说得好:仿佛作者是在月球上看地球上各个国家,的历史一样,将自己架空来描述地球上的人口迁徙、文明传播、贸易战争、社会变革等各种历史事件,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整体地感受世界的发展变迁。这也是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要求我们九三中央常委必读书目。
《法兰西情书:爱国、爱家、爱人》。两会”期间,在去人民大会堂的大巴上,我和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委员一同阅读新出版的《法兰西情书》,她念,我听。当听到“吾深信女子对于人类之贡献,较男子有过而无不及,惟各有其宜,当各勉其长, 以图人类之幸福耳。”这段话时,我兴奋得快要跳起来了,因为那天恰好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严济慈先生也阐明了其阅读观:读一本书,应掌握其精髓,联系实际,反复应用,熟则生巧。他敦促大家多去图书馆,因为一个人的记忆力有限,总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时就可以去查。
《高山仰止大爱无疆:我们心目中的郭永怀和李佩先生》。该书主编为李家春院士,实为李佩先生,因为她不仅阅读并精选了93篇来自她和郭永怀先生的同事、朋友、学生、邻里的文章,其中包括来自日本东京大学航空工程教授谷一郞的文章,而且对这些文章提出了宝贵意见,包括我写的一篇,讲述了我在2011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听李佩先生同我和几位同学谈起她与“老郭”在康奈尔大学的岁月、胡适一家同他们的友谊、她同钱学森的第一次握手以及她对诸多钱学森传记的评价。
《也许今生不再相见》。这是真人版《平凡的世界》作者很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女主人公,外加一支神来之笔,她就是第一位进入“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无人区采访的奇女子、足迹遍及数百个艰苦危险的建设工地,多次荣获中国媒体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工人日报》高级记者李元程。如果说她的文笔很像三毛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她的《沙哈拉的故事》。这是她20年一线采访的结晶,这里有你看不到的人生,包括在罗布泊无人区和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县、雀儿山等工地写下的《只有云知道》《也许今生不再相见》等39篇感人至深、直击心灵的报道。
当人生到了绝境、到了至暗的时刻,应怎样超越,怎样逆袭?这本书会让你深受启迪: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用勇气拥抱世界》的人。
《The Yellow Pavilion 黄庭乾坤汇》。这是一本介绍魏晋古籍、中华养生经典《黄庭内景经》的英语文化读本,聚焦中国古圣人,以健康长寿之名,表达对生命和自我的认知。以感观为镜,探索人体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不少美国知名学者写了书评,我也应邀为此书作序。
《张满隆诗集》生活中不能没有诗。让我们来结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他的诗别具一格,清新典雅,五彩斑斓,意境悠远。他博采众长,除了 “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伟大诗人,如《新华文摘》上转载的他的一篇有关我的报告文学《世界在我面前》,标题就取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大路之歌》。
《王浩传》。这是一本即将出版的传记。半个世纪前,库克发表了《定理证明过程的复杂性》文章,被认为是计算复杂性的开山之作;今年是他的导师王浩先生诞辰100周年。本书将以全球视角来展现王浩这位学贯中西的近代数理逻辑学大师的传奇人生。
《晴朗的一天》。这是我推荐的最薄的一本书,含金量却很高,不仅因为它曾获1972年凯迪克金奖,被誉为“2010年以来不可不看的图画书”,而且因为它采用我国抗疫黑科技印制。我坚信,用这一技术印制的图书将是未来图书馆的福音。建议首都图书馆为这类图书设立“绿色图书”专柜,以促进循环借阅。
以上我为大家推荐了12本书,象征着一年12个月,月月读好书。
这12本书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文化全球化的生动体现和跨文化沟通的典范。

以上文字整理自杨佳“中国阅读大讲坛”主题讲座中的演讲内容。


来源: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