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名家谈读书 | 韦力:觅诗记

2025-10-12 08:11:59 693

图片


觅诗记

文 | 韦力

诗歌应当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文学形式,关于诗歌的产生有着不同的说法,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他的这段话被总结为劳动创造了诗歌,这种观念一度成为了近几十年来的主流说法。而赵义山、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中,也秉持同样的观点:“中国诗史的长河,向上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人们一般认为,语言和语言艺术起源于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劳动。一般的情况是,由劳动节奏而产生了音乐,由音乐产生了歌词。《广雅》说:‘声比于琴瑟曰歌。’《尔雅》说:‘徒歌谓之谣。’歌谣一词,也反映了诗与乐同源的关系。”

但也有人不这么看,比如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则说:“中国诗歌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宗庙祭祀与政治仪式,由宫廷官员在这些场合中制作而成。”

图片

《觅诗记》舆图

这里称是宗庙祭祀产生了诗歌,但这种祭祀之歌算不算后世所说的诗呢?该文中接着讲到:“这些诗歌的早期阶段,从形式上看,最好将之理解为一种紧致有韵的言说或歌唱模式,包括使用尾韵、格律与象声词;象声词大多是富有节奏的双声、叠韵或重叠的连绵词(连绵词指通常音声和谐的复合词)。这些要素已经见于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尽管形式上尚不太规律。西周中期以来,尤其是整个东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对这些要素的系统运用日趋频繁,虽然从未像今本《诗经》那样达到普遍的一致性。”

这段话说得比较谨严,其认为这种祭祀之歌应当算是诗歌的早期阶段。以这句话来理解,虽然是早期阶段,故也能将其视之为诗歌的起源。有着近似观点者,还有日本学者前野直彬,他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讲到“文学的源泉”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在远古时代的村落中,举例来说,每当春天到来,准备开始农耕之际,为了祈求丰盛的收成,要举行祭神活动、咒术之类的仪式。在那样场合,为了得到神的恩惠,必须使神快乐;而为了使神快乐,除了奉献种种祭品之外,音乐、歌谣、舞蹈的奉献,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歌谣,就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之一。”

图片

残破的石像生

远古的人们为了祈求丰收,除了奉上祭品,同时还有音乐和歌舞,而这正是文学的起源,这也当然就成了诗的起源。那这种起源算不算诗呢?前野直彬讲到:“通常,这些歌谣是在何时由何人所作,都是难以确定的。恐怕,由某一个人最初有意识地对歌词加以琢磨,然后让歌手演唱的例子,也是少数吧。大多数的情况恐怕是,在某个时间某次祭祀中,整个集团内宗教兴奋高涨起来,某个人不加思虑地配合着那种场合唱出了歌词,然后又成为全体的大合唱。经过这样的阶段以后,如果那一次的歌词是出色的,就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来,一面修改字句,一面在同样类型的祭祀中被反复加以歌唱。”

何人写出了第一首诗?这一点无法确认,但前野直彬认为应当是先有曲调而后有歌词。但无论怎样,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诗歌。对于诗歌的起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把诗歌的起源做了上述观点的折衷:“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谣在口头流传。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此处称,先有原始歌谣而后才产生了文字。但歌谣是如何产生者?该书既没有秉承劳动说,也没有强调祭祀说,但这里却提到了最早写成文字性的诗歌,乃是出于古代祭祀文中的韵语,这至少说明原始诗歌跟祭祀的关联度更大一些。

图片

宋 杨万里公墓

既然有了书面形式的诗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何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高度的一致,比如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一书,该书第一篇的题目即为“诗歌的起源”,而此文的第一句话则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就诗歌方面讲,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推《诗经》。”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其专著《中国诗史》中也说:“《诗经》是从这个文学的价值与地位都尚不稳定的时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而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同样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看来,《诗经》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样的断语完全没有问题。然唯有龚鹏程先生认为,《诗经》一书所说的内容是歌而非诗:“《诗经》所收,名之为诗,实皆是歌。故孔子自称编此书可令雅颂各得其所;《史记》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其中风、雅、颂之分类,颇似古希腊音乐分成立第亚式、伊俄尼亚式、道瑞斯式、佛里基亚式。”(龚鹏程著《中国文学史》第一章)

图片

白居易撰《香山诗钞》二十卷

但诗和歌应当怎样区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即便《诗经》所说的是歌,那么成了文字形式,它也同样是歌词,而歌词与诗怎样区分?这就不好界定了。但不管怎样,这部诗集为中国成为诗歌的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不仅如此,它还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说:“这部书籍,不仅作为中国最早的诗集,而且也作为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及其他国家在内的远东最古的诗集流传至今。可以说,《诗经》在中国及远东文学史的开端就已经显示出中国与远东后来的诗中一直有力地显示的方向。”

既然有了诗,那就会产生诗派,游国恩先生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说:“我国三千年来之文学,南北二派而已。南北二派之文学,诗赋而已。”在这里,游先生总结了从《诗经》到如今三千年来的文学流变,他认为总体来说,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派,而这两派文学可以用“诗”和“赋”两个字来概括。

接下来,他首先讲到了诗的流变:“诗之祖为诗经之四言诗。一变而为汉魏六朝之五言。(乐府在内。)再变而为唐之七言。(律诗在内。)三变而为宋人之词。四变而为元人之曲。五变而为现代之语体诗。(清代在内。)此一系统也。”游国恩说,《诗经》中的四言诗堪称诗之祖,而后变成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五言诗,再接下来就成了唐代的七言诗,而后宋人的词和元人的曲也都是这个系统的演变,这种演变一直到现代诗。

图片

孟郊撰《孟东野诗集》八卷

而对于赋体的流变,游国恩接着讲到:“赋之祖为骚体之楚辞。一变而为汉赋。再变而为六朝之俳赋及骈俪文。三变而为唐宋之律赋及四六。四变而为明清之八比。此又一系统也。”

游国恩认为,赋体诗由楚辞演变而来,到了汉代就变为了赋,到六朝时期就变成了骈体文,而到了唐宋时期就成为了律赋。游国恩同时认为,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其实就是从《离骚》到赋的演变结果。

以上所言乃是从文体上的划分,而若从地域上来划分,游国恩在《讲义》中有着这样的论述:“我国文学发祥之地,原在黄河流域,大约西元前千一百年至五百年间。其文学之主要作品为四言诗。诗经三百篇即可代表古代北方之韵文。(此就大部分言之。其中亦有南方诗歌。)诗经之形式除极少数之杂言(自一二言至八九言)外,余皆以四言为主体。其时代虽极难确定。然大抵最早者不过周初。最晚者在陈灵公被弑之际。(前六百年)此种四言诗盛行至五六百年。此五六百年间之文学,吾人称之为诗经时期。”

 游国恩认为,中国文学的发祥之地乃是在黄河流域,所以他认为《诗经》代表了中国古代北方的韵文,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观念。而后他在文中又分别详述了楚辞时期、汉赋时期、五言诗时期等等。

由这些划分可知,中国的诗赋不仅是源远流长,而且有着特别清晰的流变主线,以此显现了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有着何等的生命力。

也正因如此,对于古代诗人的寻访,我则以《诗经》一书的采集和编纂者作为这个专题寻访的第一人。虽然说,《诗经》一书是否存在这样一位唯一的编辑者?如果是这样的话,而此人是否就是尹吉甫?学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对尹吉甫是该书的编纂者有着疑问,那么这部伟大的《诗经》应该是何人所编呢?显然没有统一的答案。既然如此,那我就把尹吉甫作为古代诗人寻踪的第一位吧。

中国古代有四大文体之说——“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因此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到了唐代最为发达,因此,我的诗人寻踪之旅,当然是以唐代诗人为重点。但是为了文体上的划分,我又将诗和文分为两个部分。对于文,在中国历史上最受人瞩目者,乃是“唐宋八大家”,因此,我把凡属于这个范畴的八位诗人,又归到了文的范畴内。

图片

李白祠堂的大门

古代的大文豪,其实他们的才能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诗人、词人或文章家等等,因为他们在每一个领域,只要有所涉猎,都能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最理想的划分结果,就是这些著名文人有着多处遗迹留存于世,这就可以在每个门类中重点论述他们在该方面的伟大成就,但可惜,能够如愿者很少,因此,当我选择把某处著名文人遗迹应该归入哪个门类时,大感踌躇,最终也只能将其放在其中一类内进行论述。

如前所言,该书收录的范围,其上限为《诗经》,而其下限则定在了清朝的结束。然而清朝结束之时,晚清的许多著名诗人仍然在世,故酌情收录几位跨越这个时限的诗人。

就文体而言,本书所收录者包括诗和赋两类作者,这样的归类方式在前面已经引用了游国恩先生的观念,虽然他说:“四言诗变至辞赋而极矣。然辞赋虽为韵文。其性质实与其他散文无异。”游先生还是认为辞、赋均属韵文,既然是韵文,我觉得将其与诗合在一起,应该没什么问题,因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同样认为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中的韵语,均为古代诗歌的萌芽。显然,押韵的散文也属于诗歌的范畴。

图片

张九龄纪念公园

本书以时代为序,而同一个时代的诗人则以生年为序,凡是无法确定生卒年的诗人,则将其排在该代的后面。

该书乃是我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寻访,这样的寻访只能以现存的诗人遗迹为目标。在历史的递传过程中,有很多著名诗人虽然在诗史上极具重要地位,可惜我却寻不到与其相关的任何遗迹,故该书只能付诸阙如,期待着今后的进一步发现。还有一种情况,则是该诗人的历史遗迹今日仍有留存,但出于各种原因,我却未能找到,这也是一个大遗憾。而以上两种情况,都期待着能够有更多的发现,以便能够将这种诗人寻访之旅变得更加完整。

    韦力序于芷兰斋
       2017年1月5日
图/文  韦力
来源: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