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曾经给孩子们编过小学语文教材,现在是给孩子们编配套的课外读物。因为我的专业是儿童文学,我在业余也翻译了很多图画书。这些年做的工作主要是把优质的童书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因为我的职业和兴趣点是研究儿童阅读。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儿童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第二,教师如何成为阅读推广人?第三,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是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阅读的大背景下展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已经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两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促进阅读上,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例如,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文件;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在横向上是“五项管理办法”(作业、手机、睡眠、体质健康、读物)其中的一个,在纵向上又是教材管理办法和教辅管理办法的延续,表明党和政府对学生“精神食粮”的高度关注。在具体措施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的委托,研制了两个重要书目:一是《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共300种,二是《幼儿图画书推荐书目》共347种,为解决长期困扰学校的“读什么”的问题,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学术界,也不断有教育学者呼吁重视儿童阅读、建设书香校园。例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就认为,“阅读是推进社会公平、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养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宜的路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书香校园是书香社会的基础”。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经过多年政府和民间持续推动儿童阅读,儿童的阅读率不断上升,2020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4%。来自国外的多项研究也表明: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统编语文教材,为了实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课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理念,在小学教材设立“快乐读书吧”的板块,中学教材设立了“名著导读”板块,推荐一批学生书目,讲授一些整本书阅读方法。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多层次的,在学校里的完整的阅读,应该包括这么4个层次:第1个是课文阅读,它是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第2个是群文阅读,也就是一组文章当中建构性的阅读;第3个是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在生活当中大部分的阅读是整本书的阅读,而不是像教科书那样单篇文章的集合;第4个是主题书的阅读,偏好于某一类题材或者作家的阅读。但是很遗憾,在我们的学校里面、课堂里面,至少80%以上的老师还是认为我这学期把这一本教科书教完了,我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很多学生还是认为,我这一个学期只要把这二三十篇课文学好了,我的语文也就学好了。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还有大量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都是孩子还没有接触到的。
以上文字整理自王林在“中国阅读大讲坛”主题讲座中的演讲内容。
来源: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