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书房(总第92期) | 习爷爷讲故事——半个世纪寻母(第29期)
人民友好故事之一
半个世纪寻母
上世纪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 工作的中国小伙儿认识了在当地医院 工作的美丽姑娘瓦莲金娜,两人真心 相爱并结婚生子。后来,由于一些客 观原因,瓦莲金娜回国了,当时他们 的儿子才6 岁。这个孩子长大后,不 断寻找自己的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 ,始终没有音讯。2009年,儿子终于 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他的母 亲就住在阿拉木图。这一年,儿子61 岁,瓦莲金娜80岁。后来,儿子来到 阿拉木图看望母亲,还把母亲接到中 国旅游。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 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见证。
—— 《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 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 讲》 (2013 年9月7 日 )
延伸阅读
这一段异国情缘开始于20世纪40 年代末,黎远康的父亲黎怀钰在新疆工作时,结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瓦莲金娜,两个异国青年很快坠入爱河并结婚生子。1954 年,瓦莲金娜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带着女儿回国,留下了6岁的黎远康。“妈妈姐姐,不要哭,我和父亲住一个礼拜就回来。”——分别的场景,50多年来一直挥之不去,孩童时母亲精心准备的面包、牛奶、香肠的味道,分别时从母亲手中要来的旧表和小马车,成了黎远康对母亲思念的唯一依托。
20世纪80年代,在父亲去世后,黎远康对母亲的思念更切。每当有熟人去俄罗斯或者附近的独联体国家,黎远康都会托对方带一份寻亲资料。2007 年冬天,朋友把他的寻亲资料发给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一个叫《等着我》的寻亲栏目。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发现,黎远康的寻亲资料竟与另一份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寻亲资料高度契合。原来,就在黎远康寻找母亲的同时,瓦莲金娜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孩子。
2009 年9月,中央电视台俄语国际频道的《悠悠岁月》栏目与《等着我》栏目联合进行跨境视频连线直播。12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的安排下,黎远康来到了莫斯科参与节目制作,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定居的瓦莲金娜和女儿也受邀来到现场。演播室里,黎远康眼前的妈妈,已不是当年分别时的样子,她的身躯已然佝偻,她的脸上满是皱纹。黎远康扑通一声跪下了,抱着母亲的双腿,泪流满面。
半世纪寻母的成功,得益于中哈日益密切的人文交往。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哈人员往来已达到每年50万人次,中哈友好省州、城市已有近20对,两国民间交往如同“走亲戚”一样便利和密切。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通过这个就别的家庭终于团聚的故事,诠释了中哈有好的深度,让在场听众感受到了中哈人民“血浓于水”的友情亲情和文化血脉,拉进了两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
作为唇齿相依的亲睦邻居,从古代丝绸之力的驼铃声到现代“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呼啸声,中哈交流绵延不绝。在讲述“半世纪寻母”故事前,习近平说:“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家乡记忆,“半世纪寻母”的感情共鸣,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有力地传递了习近平珍视两国友谊的真诚、真挚和真情
诵读:阅读推广文化志愿者 刘欢
编辑、音频制作:徐瑶
视频来源:人民视频
策划:李平、徐瑶
故事来源:
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
索书号:D2-039
馆藏地点:未成年人阅览室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位留言的小朋友有奖品哦
一档人人都可以参与录制的栏目,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参加
留下你特有的、不一样的声音~
参与活动的联系电话:0917-889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