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名家谈读书朱永新: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025-10-14 06:09:28 671

图片

阅读和文化传承(之一)

文 | 朱永新

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续濡染。它与各项规章制度有关,却又超越具体制度,有着恒久的生命力。一个国家、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是凝聚力的根本,也是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主席又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借鉴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观点,“传承”可以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传”是记录、保存和延续,是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的去原样保存传统文化;“承”是继承、发扬,是有所选择地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它绵延不绝,又时有革新。它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让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兴衰流转中源远流长、不断丰富。文化传承是我们的文化自我繁衍、我们的民族集体记忆保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举措。

图片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并获得广泛认同的标记,是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集体的记忆留存在传统文化之中,得以代代相传。那传统文化对个体来说,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文化是一种濡染,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塑造一个人价值观念,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打下底色;也为他的未来默默地提供指引。一个人通过接受文化的熏染,文化的内化,使自己成为一个体现“中国人”特点的个体。他既是个体的,又是中国这个集体的。
人是“文化”的存在者,因而必须接受其“人文化成”才能够“成长”为人。实际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前人所积淀的传统的基础上完成的。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从前人长期积累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所以,对于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文化之于其生存和发展具有先在性。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自出生起,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就潜移默化地被本民族文化影响和塑造,并逐渐表现出本民族的特色。而也正是在这一作用之下,使每个人具有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心理,成为本民族的一份子。中国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中国人,关键在于他们是在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中成长起来的。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在其主编的《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理性思维卷》的序言中曾精辟而深情地总结过传统对于个人的意义。
 “首先,传统是情感的融汇地。对于孩童来说,家庭的团聚,大人的闲聊,父母乃至祖父母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还有那满屋飘香的味道,相信都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更重要的是,一切都显得那么特别,好像唯有如此,才是世界正确打开的方式。正是通过这样的时刻与这样的经历,才能使孩童们明白自己与父母、与祖父母、与亲人之间的联系,才能理解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所有的时间空间与其他时间空间都联结在了一起,自己不过是人生奥秘中的一部分。或许,这,也为未来他们在长大成人之后找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这样的答案做好了铺垫。
 其次,传统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保留乃至创造了持久的记忆,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身份来源,可以讲述我们来自哪里,提醒我们思考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当下的生活,几代人之间有着怎样的群体纽带,也能帮助我们感受到我们是独特的且是某个生命链条中的一环。传统要比普通个体的生命更长久,但也因此使人获得了永生,因为人们成为了活的传统的一部分。
再次,传统是生活的指南针。传统使人有舒适与安全之感,它催生价值观并传承文化与历史。当今世界是一个节奏极快且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仿佛驶入了一个快速运转的轨道之上,路上的人们不是健步如飞,就是大步流星,开车的人们更是风驰电掣、流星赶月。就是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与社会中,传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主要,因为它像矗立的石碑,能给人以安慰,让人们寻找到归属感,也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感。独特的传统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定义、寻找幸福、培养归属感以及形成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换句话说,传统指导着人际关系、人与人互动、家庭生活乃至文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为此,唯有尊重传统才能更好地找到世界前进的方向。”

图片

 
2、现实的困境
纵观时下学校,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精神上的各种大片,到躯体上的洋快餐,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穿的是西装,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一心一意想着出国留学、海外居住。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我们的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即使我们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自诩为“世界公民”,但是,这种缺乏民族之根汲取营养的“世界公民”,是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也很难真正走远的。
当然,经过这些年国家各个层面的努力,传统文化有复兴的迹象和趋势,时常见到“传统文化热”的新闻报道。另外,根据2020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李晓蕾博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中、小、幼各学段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结果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工作已初见成效,表现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到高度认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得到高度认同、对于传统文化和时代性、创新性的平衡,大都持有正确认识,等等。
但是在调研结果中也发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实施现状层面,还是资源保障层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思想认识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清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还较为粗浅,甚至存在混乱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零散,缺乏系统性,呈现出偶发性、片面性的特点,课程质量整体偏低;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普遍堪忧,等等。

图片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上,我们相对还处于弱势。我们的大学生,甚至高中生,熟悉西方的“文艺复兴三杰”,知道梵高、印象派、马奇斯、毕加索;但在西方一些国家的艺术家谈起中国画家,他们极少了解。在教育上,我们还没有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教育目的地,我们吸引的人并非第一流人才。
与此同时,不管是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优秀成绩,还是故宫文创品的热销,都可以说明青少年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教育出了问题。成人世界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创新惰性,导致了文化传承的裂痕,青少年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还没有做好,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倡导,对文化传承的举措同样不能停下探索和实践的步伐。
来源:(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公众号)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