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地处陕西东南,秦岭东段南麓。全县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人口46.1万,下辖16个镇。北毗关中,南望荆楚,西临商州,东接河南,是历史上有名的交通要塞。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形式,其中民间剪纸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洛南民间剪纸,最早流传于洛南县的洛河沿岸,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造型质朴生动,是洛南民间艺术中最能体现民俗性、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美术形态之一,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刚柔相济、风韵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传承谱系为:
第一代:刘转娃,女,生于1911年(已故),跟随祖母学习剪纸。
第二代:刘福琴,女,生于1934年,刘转娃儿媳,跟随婆婆学习剪纸艺术。
第三代:汪淑芳,女,生于1955年,刘福琴之女,从小酷爱剪纸,对剪纸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
第四代:王荣,女,生于1975年,汪淑芳之长女;王颖,女,生于1979年,汪淑芳之次女;马超燕,女,生于1985年,汪淑芳之儿媳。
第五代:樊婷、刘聪玲、张俊芳、赵小霞、牛雪兰、陶建军、石晶、陈军宏、常聪玲、马恩兰、张增玲、邹敏、张夏芹等。
洛南民间剪纸在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最为有名的在石门、石坡、巡检、三要、古城、灵口、洛源、保安、四皓、永丰以及城关等镇。
洛南民间剪纸分为春花、喜花、底样花、团花等形式。春花按类别可分为窗花、门笺、瓦罐福寿等,其中窗花是洛南民间剪纸中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喜花多用于人们过喜事时的装饰,表达对新人、老人、小孩的祝福;底样花是人们用各种花草、飞禽走兽的图案剪成刺绣物件的底样,贴在布上绣成各种美观实用的绣品,有枕顶花、帽边花、鞋底花、兜肚花、寿衣花边等;团花多贴在门窗和堂屋正墙上,常见的有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六畜兴旺、十二生肖等,造型生动,寓意吉祥,其代表作有《虎虎生威》、《三猴祝寿》,《富贵吉祥》等。
洛南民间剪纸的相关器具为剪刀、刻刀、垫板、白纸、浆糊、订书机、毛笔、颜料等。制品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多边形、装成玻璃镜框挂于墙上或落地屏风等多种表现形式。作品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其他等四大系列,四百多个品种。
洛南民间剪纸具有地域文化和艺术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性情,是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一种最明快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实用性,构图独特,用纸讲究,是一种观念艺术,它所表现的观念意识,在中华民族中有普遍意义,她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已远远超出了剪纸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文化气息强烈,历史跨度长,特色鲜明;又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及艺术观赏价值,节日期间,通过剪纸作品装饰,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无心再学剪纸技艺,老年人年岁已大,力不从心,剪纸艺术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为了加强对《洛南民间剪纸》的保护力度,洛南县非遗保护中心对剪纸艺人进行普查登记,建立个人艺术档案。成立了民间剪纸传承基地,并扶持剪纸艺人汪淑芳注册成立了“洛南县如意红剪纸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6人,从调查、搜集、整理该项目入手,陆续将全县剪纸艺人集结起来,开展现场交流、传承、作品展览等活动,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