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名家笔下的陕西文化旅游名篇佳作”读者推荐作品展

2025-08-02 16:39:59 1369
图片


图片


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图书馆、各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第十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于2022年9月28日拉开序幕。本届阅读文化节推出的“名家笔下的陕西文化旅游名篇佳作”征集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踊跃参与,积极荐书,收到多部长篇小说、散文集、纪实文学等作品,还收到了读者推荐的与陕西历史文化相关的优秀单篇。其中,有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杨海蒂的《北面山河》、和谷的《华清池夜游》等等。

本期, 从读者推荐的优秀单篇中挑选出8个作品进行展示。


01 / 推荐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一首陕北黄土高原的“散文诗”

  //  

(该文收录于此书中)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简介: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成名作。这部短篇小说作品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通过老知青对插队生活的回忆,真实鲜活、自然贴切地描绘了革命根据地陕北黄土高原的风貌,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该小说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推荐理由: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结束知青生活从陕北回到北京十年之后在病榻上所作。读着这散文诗一般的小说,那一道道的黄土高坡,那一群群山坡上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唱着信天游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仿佛嗅到了陕北高原上的黄土味儿。因为这篇作品,爱上了陕北的信天游。作家王蒙先生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诗,是涓涓的流水,是醇酒,小说在情节安排中多次融入陕北的信天游,是质朴而又迷人的梦。

推荐人:王焕文

职业:企业管理者


02 / 推荐作品《北面山河》

我对“龙兴之地”横山高山仰止

  //  


作者:杨海蒂

发表刊物:《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

文章节选:

“第一次到陕北时,瞬间被击中了: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地球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被鬼斧神工切割得千沟万壑,气势磅礴地伸向天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狂怒咆哮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泥沙俱下……当我来到陕北偏北的榆林横山,目睹了‘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天际,亲见无定河蹚过塞北沙漠漫延横山全境,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当得知在这片神奇辽阔的黄土地上,一代代帝王将相大展雄才伟略,一位位英雄豪杰泼洒满腔热血,一曲曲历史交响激越昂扬,一首首壮丽诗篇千古流传,我对‘龙兴之地’的横山高山仰止......"

推荐理由:

《北面山河》是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编审杨海蒂老师写陕北榆林市横山区的一篇散文。“欲知塞上千秋事,唯有横山古银州”,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便被文章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这是我读过的关于陕北、关于横山的最精彩的一篇散文。为此,去榆林时专程在横山下了高速,只为目睹杨海蒂老师笔下无定河边“龙兴之地”横山的真面目。《北面山河》在《北京文学》发表后,被《散文海外版》头条转载,先后入选多个书、刊选本,荣获北京文学奖,被收录于考题,同时被翻译成英文、哈萨克文等多种文字推介到国外,数百读者自发写下近两万字的评论。

推荐人: 雒雪

职业:机关干部


03 / 推荐作品《华清池夜游》

彰显对华清池不同凡响的文化情怀

  //  

作者:和谷

发表刊物:《作家文摘》2022年6月3日

文章节选:

“冬日之夜的华清池,没有春夏秋之昼的绿波潋滟,更无那游人如织的喧嚣,且仅有斯人独立于池边,站成了一个无枝无叶的树桩。池水结冰了,泛着清冷的光。零星的灯火如同发毛的铜钉铆在白玉盘上,洋溢着些许的暖意。玉盘上倒立的垂柳缺少柔和,摆动的细枝十分勉强。从骊山腹部涌流出来的泉水,在石雕的九个龙口里哗哗啦啦地淌泻着,且热气蒸腾的情形,恐怕只有这时间领会得更为真切生动......”

推荐理由:

华清池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修建离官别苑。景区仿唐建筑大气恢宏,园林风光别具一格。作者笔下的华清池,新月正悠悠划过银河,温泉仍在轻响,一切欲说的想念都似乎在泉的脉搏声里,伴着这冬日华清池的夜景,也伴着斯人的脚步写出了华清池的深沉与温厚。作家在千字短幅中传达了浓厚的情思和深刻的感悟,动人心弦。

推荐人: 王凡

职业:陕西旅游集团工作人员


04 / 推荐作品《靖边的传奇》

陕北靖边广袤土地上的游记

  //  


作者:吕志军

文章节选:

“这是一处神奇的土地,广袤的原峁上,荒野草甸上,不知名的野草在风中摇摆。砾石或浅露在外,或被沙土掩盖。在盐碱的侵蚀下,这里有难以承受的痛。这是自然地理的痕迹,也是人类历史的留影。这里可以关照靖边的沧桑过去,也能够看见靖边曙光依稀的未来......”

推荐理由:

本篇文章是陕西省百优作家吕志军的一篇游记。该文把靖边县的两处优美景观结合起来写,在现实中融进历史,于回望中展望未来,在时间三维中颂扬靖边人的奋斗创新精神,隐隐可见时代进步的足迹。小处有大,大中知微,语言简洁有力,结构紧凑,言短而意长。

推荐人:胡文强

职业:传媒从业者


05 / 推荐作品《壶口惊涛入我心》

呈现了黄河壶口千军万马的气势

  //  

作者:王晋军

发表刊物:《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4月12日

文章节选:


“黄河奔流至狭窄的陕晋大峡谷中,两岸石壁峭立,苍山夹峙,怒吼声震,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被压缩到20至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飞流迸溅,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冲天气概。大自然鬼斧神工,在此造就出了世界第一大金黄色瀑布......”

推荐理由:

黄河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其所在地陕西宜川因壶口瀑布而做亮旅游名片,《壶口惊涛入我心》为宜川壶口瀑布成为著名景区再添彩增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滋养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黄河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如千军万马,纵横万里,奔腾向前。

   推荐人:景文秀
   职业:高校教师


06 / 推荐作品《大散关记》

领略“秋风铁马大散关”的景象

  //  

作者:第广龙

发表刊物:《散文》2017年12期

文章节选:

 “陆游的《书愤.其一》,有‘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许受到陆游诗句的影响,如今的大散关,即使早就没有攻守往来的剑拔弩张,已经还原成一个地理意义的山口了,却又固化了沿袭下来的印记,听到大散关,会有联想,来到大散关,又和过往勾连。大散关,依然给人以精神上的刺激,无法当成一个纯粹自然的物象。地理上的大散关,和历史,和文化的互动,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停止......”

推荐理由:

这篇散文,现场感强烈,大量细节和历史交融。此文还被收入到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年选,影响进一步扩大。许多读者就是阅读此文后,专门到大散关实地体验,一览大美风光。

推荐人:张文秀

职业:自由职业


07 / 推荐作品《情温九嵕山》

在唐昭陵的一石一木中感悟历史

  //  

(该文收录于此书中)

作者:张智峰

文章节选:

“九嵕山气势雄伟,像座金字塔雄踞北山。古代把小山梁称嵕,九嵕山四周分布着九道山梁,主峰被高高拱举,因而称之为有九嵕山。相传大禹治水,关中平原洪水泛滥,大禹准备在华山与中条山之间劈开缺口,让洪水东流。无奈疏通尚需时日,水位却不断上涨,大禹担心洪水漫过北山淹没黄帝陵,便匆忙把伏羲赐他的笔架甩向北山口,笔架瞬间化作笔架山,挡住了北上的洪水,这座笔架山就是今天的九嵕山......”

推荐理由:

行文从容不迫,静水流深,娓娓道来,穿越古今。让读者的心随着文字,游走于唐昭陵的一石一木,一碑一画中,仿佛重回大唐盛世,让人感受到一代帝王的爱恨情仇,离合悲欢。文中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此文既有哲思与感悟,也有深沉而厚重的思考,彰显出历史的大气磅礴、张力和万千气韵。

推荐人:李娟

职业:杂志执行主编


08 / 推荐作品《宜川的秋天》

描绘了一幅秋意满宜川的画卷

  //  


作者:安军锁

发表媒体:网易新闻2021年10月30日

文章节选:

“宜川的山美,美在人间仙境蟒头山。秋雨过后,漫山遍野云雾升腾,宛若仙境。在山根下抬眼望去,山顶的庙宇直插云端,宛若仰望天堂。眼前的九百九十个登山的石阶,让人不由得心生畏惧,甚至望而却步。好在台阶之外还有一条通往山顶的绿茵小道可以选择,蜿蜒曲折盘旋而上,一步一景,鸟语花香......”

推荐理由:

登至山顶,游览寺庙,探寻根源。一个寺庙就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口枯井也有不朽的传奇,每一个山峰都有着它的起源,万物皆与中华古老的文明有着扯不断的渊源。宜川的秋天美,美在宜川的山,宜川的水,宜川的人。愿更多的人了解宜川壶口瀑布,了解宜川蟒头山,了解宜川的秋天,来宜川旅游观光。

推荐人:安军锁

职业:作家




来源:清涧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