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活态传承的样板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听到这一消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福建省武夷山市仙凡岩茶厂厂长刘锋激动万分。“我是在一个聚集各地非遗传承人的微信群里看到这一消息的,我非常兴奋、感动。”刘锋说。与刘锋相同,看到“申遗”成功的消息,长期研究茶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明华也特别高兴:“相信‘申遗’成功后,中国茶文化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申遗”,世人瞩目,也令国人欢呼雀跃,至此,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当然,‘申遗’成功只是开始,未来的传承之路上,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刘锋表示,非遗传承人要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非遗品牌,做好制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申遗”成功对传承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在我看来,茶的历史和中国文明的历史是相伴相随的。”说起茶文化,邹明华总是一开口就停不下来,从去年夏天开始,她在新媒体平台录制以“二十四节气茶”为主题的视频,“吸粉”无数。“之所以讲这个题目,是因为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人们的饮用,往往根据不同节气有所区别,这里边蕴含着人和自然的深切联系,有很大的学问。”邹明华表示,茶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还对中国人的品性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实至名归。”邹明华说。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内容丰富、工序复杂,依托茶叶的生产和使用而产生的相关习俗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对保护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大有裨益。”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定光平认为,对于传承人来说,这会起到更大的促进和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