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合图科普 | 字里行间话非遗(四)

2025-05-22 13:42:29 1001

字里行间

话非遗

这些以地域命名的项目,你都了解吗?

(四)

郏、阆、闾、瓯、邳,考考大家,这些非遗项目名称里面的字,你会读吗?
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推出“字里行间话非遗”系列专题,通过解释非遗项目名称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错和不常用字,为大家带来有关非遗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知识。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非遗项目里涉及到地域命名的生僻字,当这些生僻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重拾传统文化的魅力。


#01

.郏

▲读【jiá】

1.郏县,地名,在河南。

2.姓氏 。

非遗项目

金镶玉制作技艺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

图片

在郏县,制作金镶玉的手艺已传了400多年,其技艺主要体现在“镶”字上。金、银、铜、锡等金属经过几十道繁杂工艺制作成型,通过连续不断地敲击、拍打,最终镶嵌于各类器物表层,把传统文化中象征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名花异草、珍禽异兽等图案呈现出来,其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创作出的作品明暗交错、均匀圆通,或雍容典雅、古色古香,或寓意深刻、栩栩如生,或玉质冰清、秀丽高雅,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

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实用器,包括一些茶具、餐具、酒具,另外一种是纯粹观赏性的工艺品,如花瓶、玉璧等代表吉祥如意的传统类摆件。




#02

.阆


▲读【làng】

阆中,地名,在四川。

▲读【láng】

闶(kāng)阆:<方>建筑物中空廓的部分。

非遗项目

地毯织造技艺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


图片
图片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生产历史悠久,整个编织过程由手工完成。以阆中特有的优质蚕丝为原料,工序诸多,耗时极长(以一个工匠每天编织8小时计算,一年只能编织3平方米丝毯)。

手工编织技艺要经过挂经、栽绒、过粗细纬、砸耙子、剪荒毛、挑花刺和扎背面等工艺程序。

蚕丝光滑柔软,丝线极细,编织操作时难度大。一般情况下,技工需要学习2-3年的时间,其各项技能方能达到成熟。平常以不定期理论学习和师傅传授技艺的方式对操作工进行培训。通过代代累积的编织技艺,化难点为特点,织造出纹路细密结实,毯质柔软有弹性,颜色鲜亮自然,图案精美细腻,防皱、不褪色、不变形的阆中手工打结丝毯。




#03

.闾

▲读【lǘ】

1.<书>里巷的大门,倚~而望。

2.<书>里巷,穷~陋巷。

4.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5.姓氏。

剪纸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图片
图片

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医巫闾山地区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这种仪式造像活动历年相沿成习,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剪纸艺术,既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不但内容丰富,且造型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市、凌海市、阜新市、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




#04

.瓯

▲读【ōu】

1.<书>小盆。

2.<方>盅:茶~,酒~。

3.瓯江,水名,在浙江省南部.

4.浙江省温州市的别称:~绣,~剧。

非遗项目

中幡

建瓯挑幡

图片
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香河县、正定县和福建省建瓯市。
它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由幡杆、伞、旗子、幡面和铃铛等组成,十几个套路,五十多个动作,集造型、亮相等各种高难度技巧于一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将士带回的军旗捆在长竹竿头挥舞,以表达对壮烈捐躯弟兄的怀念。从此,军中每年均以此礼节告慰英烈,相沿成习,世代传承,逐渐演化成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建瓯挑幡不但有它的历史内涵,而且在幡的制作工艺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就形制而言,建瓯挑幡的幡要求选用约十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枝叶,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锦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
建瓯挑幡具有文化娱乐与强身健体的双重功能,其多姿多彩的表演既展示力量,又体现技巧,表演时配以古典服饰和民间锣鼓音乐,豪放中不失典雅,展现出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相交融的深厚历史文化意蕴研究价值。

瓯绣

图片
瓯绣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民间妇女的绣房习作。结合瓯绣的针法路数进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温州对外交通日渐发达,使瓯绣得以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在技艺上趋于成熟,自具一格。清代道光末年,瓯绣在温州已十分流行,民间形成了“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传统和以绣花罗裙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礼物的风俗。当时开设的多家绣铺对外承接官衣锦服、戏装、旗袍等绣活,生意十分红火。
瓯绣构图简练,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擅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呈现着与众不同的东瓯地域特色。融诗文、书画、刺绣之美为一体的瓯绣讲究针法、笔法和物象理法的统一,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瓯塑

图片

瓯塑是流传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由我国传统漆艺中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因起源于浙南瓯江流域而得名。

两宋时期,温州曾是传统漆艺的重镇,以漆灰堆出花纹的堆漆工艺在这一带颇为流行,民间俗称为“堆起门”,广泛应用于庙宇、民居、家具及嫁妆等的装饰。明清以后,堆漆在温州得到较大发展,形成了“隐起措全、隐起措漆、隐起措油”三个瓯塑工艺品种,具体说就是在堆漆的基础上贴金、髹色漆、髹色油。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工匠在技艺和材料等方面作了许多改进,瓯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瓯塑在温州地区经过多年传承,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色彩丰富、表现力和附着力强的优点使它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装饰手段,深受当地民众青睐。





#05

.邳

▲读【pī】

1.邳州,地名,在江苏省。

2.姓氏。

非遗项目

彩扎

邳州纸塑狮子头

图片

邳州纸塑狮子头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直接用各色布料进行装裱,色彩装饰也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各具特点。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流行于江苏省邳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彩扎艺术样式。据记载,纸塑狮子头的制作在邳州当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集雕塑和绘画于一体,同邳州民间的舞蹈、绘画、泥塑等地方艺术根脉相连。邳州纸塑狮子头主要用于民间舞狮表演,有各种形制和大、中、小多种型号,可以适应不同舞蹈套路和动作的需要。制作时以竹篾扎骨、糊纸塑型、彩笔勾勒、苘麻装饰,极具苏北地方特色。其形态结构略呈梯形,造型夸张,生动传神,五官以彩色勾勒,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用色借鉴传统木版年画并模仿传统戏曲脸谱,体现出北方彩扎艺术粗犷豪放、诙谐幽默的特点,从而与南方狮头面具的文秀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了解非遗中的生僻字,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能引发对非遗的关注,保护非遗的热情。从认识这些生僻字开始,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合阳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