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冬之旅 | 冬日寻声——踏雪、溜冰与寒风

2025-05-14 12:15:51 683

 四季系列·冬之旅

 

 

冬日寻声

——踏雪、溜冰与寒风

111111.png.png

 

 

寒潮一轮又一轮地光临,温度一段又一段地走低……冬天的感觉越来越扎实了。

 

与万物复苏的春,肆意生长的夏、累累硕果的秋相比,冬天是空旷的,清冷的。因为在冬天,冰雪、寒风是常驻客,尤其是肆虐而过的寒风,好像快把所有思绪都吹散了。

 

不过,冬天也是极为生趣的。云层中的水凝结成雪飘落,穿着鞋子踩过,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平均在零度之下的气温,让水面结了冰,从上面划过,发出的嘶嘶声,好不快活。

 

本期,我们就来听听冬天的声音,听听冬天的旋律。

 

 

踩着雪花儿,唱着歌——《踏雪寻梅》

 

1932年,黄自受商务印书馆的委托,与应尚能、韦瀚章等人,一起编写初中音乐教材。为此,他创作了28首歌曲,《踏雪寻梅》就包括在内。

 

这是他与自己的学生刘雪庵(《红豆词》《长城谣》的作者)共同完成的。黄自的旋律琅琅上口,刘雪庵的歌词通俗易懂。顺着歌声,少年人骑驴踏雪赏梅花鲜活的景象浮现眼前,轻松欢愉的心情流淌到听者心中。

 

旋律是色彩明亮的自然大调,或许应和了歌曲中雪后初晴的天气与少年人欢乐的心性;些许民族调式的感觉,或许为了衬托歌词中雪霁等意象,让作品风格带有一丝典雅韵味。

 

全曲听下来,个人认为最生动的地方,莫过于四次响叮当,多次重复,力度变化。这似乎勾勒出了一个场景:少年骑着毛驴踩着雪,过了桥,慢慢悠悠地从远处走来。脚步一晃一晃,脖子上的铃铛也跟着不停地响。

 

 

冬天了,去滑冰吧——《溜冰圆舞曲》

 

1882年,遭到连续大风雪天气的巴黎,气温降到零下25℃,塞纳河、马恩河大面积结冰,人们纷纷去河面上滑冰。这给了作曲家埃米尔灵感,随即就写下了《溜冰圆舞曲》,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

 

溜冰与圆舞曲的巧妙结合,得益于这二者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都很流行,都是人们偏爱的社交活动。《溜冰圆舞曲》用优美流畅的音乐,三拍子的舞曲风格,轻松明快的节奏,描绘了冬日人们自由自在滑冰的愉快场景。

 

这首作品原本是管弦乐体裁,后被改编成钢琴曲、竖琴合奏、吉他重奏等等,我们今天要听的是一个比较少见的版本,由中国口琴大师王庆隆演奏的口琴独奏版本。

 

 

 

从笙的自由簧中得到灵感,而被制作出的口琴,音色小巧灵动,声部丰富立体,演奏舞曲形式的《溜冰圆舞曲》别具一格。

 

 

 

阵阵呼啸的北风——《北风吹》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自从1945年,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这首喜儿的代表唱段《北风吹》就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曲。

 

众所周知,这部民族歌剧受到了20世纪40年代新秧歌运动的启发,与秧歌剧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也正是这首《北风吹》被人们喜爱的原因,除了同情喜儿的悲惨命运,也是由于这首歌从民歌而来。

 

 

 

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者众多,《北风吹》一曲则出自张鲁之手。

 

在创作之初,张鲁面临着时间紧、环境乱的双重压力。情急之下,张鲁回忆起贺敬之的提议:喜儿最好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作为她的基调。于是,他顿时灵感迸发,一气呵成。

 

为了将喜儿的不安情绪,以及天真纯朴的少女性格全部体现,张鲁将五拍子的《小白菜》改为三拍子,并对旋律进行了适当调整与变化,进一步深化了喜儿矛盾的内心情感。

 

歌剧《白毛女》首演至今,已有诸多歌唱家成功塑造过喜儿的形象,演唱喜儿的唱段,如王琨、郭兰英、彭丽媛、雷佳,等等。本期文章给大家推荐的并非演唱版本,而是交响乐版本。

 

2003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春音乐会中,演奏了一曲交响乐版本的《北风吹》。音乐开头的主旋律由弦乐组演奏,极尽忧伤哀婉之意,而点缀其中的长笛、双簧管等乐器,似是在表达喜儿活泼的少女心性。

 

 

 

 

2003年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唱片封面,中国唱片出版

 

 

寒风凛凛——《菩提树》

 

最后一首是艺术歌曲《菩提树》。

《菩提树》出自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第五首,该套曲讲述了一位在寒冷冬天四处漂泊的男子。这首《菩提树》表现了身处异乡的流浪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身处寒夜的凄惨现状。

歌曲一开始是甜蜜的回忆,所以用了大调。当歌词进行到如今我到处漂泊时,调性已经转成小调了。一般来说,大调常表现出明亮的色彩,小调则是暗淡的。舒伯特正是通过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将男子在菩提树下的甜蜜回忆与在冷风呼啸中的苦痛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十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黎信昌》唱片封面,中国唱片1998年出版

 


来源:富平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