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阅读力决定学习力,那怎么提高阅读力呢?有什么策略和方法呢?
我在《阅读力决定学习力》这本书里,首先把十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二年级,叫起步阅读阶段,尽管我们在学前有过阅读,在家中有亲子阅读,甚至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但是我们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心智发育到应该接受完整知识的阶段,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前面可以说都是在培养兴趣。我这本《阅读力决定学习力》里面,也用了一章专门讲学前的阅读。我们今天讲的是十二年级。其中,一二年级是起步阅读阶段。不管前面读过多少书,现在还是起步。起步阅读阶段的重点在哪里?阅读策略在哪里?兴趣阅读。一二年级学生,必须要让他继续保持良好的兴趣阅读,要让他们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千万不要让他们觉得到了一二年级,不能在幼儿园那样随随便便了,必须变得规规矩矩了,于是学习就拘谨了,学习就没兴趣了,一定要让他们保持兴趣。课文里面的兴趣,要很好地让他们体会得到。同时课外的阅读、绘本阅读、各种童话的阅读,要给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读书生活非常美好。每天晚上可以读书,到学校读完书回家了还要读书,这才是快乐的生活。不能回到家以后就只做作业,还要有非常好的阅读。小学三四年级是过渡阅读阶段。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要求是,从会读图逐步转变为读文字,甚至是完全的文字阅读。这个时候我们的阅读策略是一定要帮助他们做图文转型的阅读,要有非常好的习惯:看文字为主了,图为辅了。由于有图,使得他兴趣还能够持续下来,但是要更多地在文字里面去读懂、领会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小学五六年级是基础阅读阶段。这个时候阅读面打开了,不仅仅是读一些童话、一些小故事、一些图文书,或者说是一些简单的道理了。小学五六年级甚至要接触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打下阅读大部头名著的基础。不过,这个时候不是强调要把《西游记》读懂、读好,更不是要他读《红楼梦》,他们到不了《红楼梦》那么一个阶段。这个时候是打基础,让他们知道我们有四大文学名著,有唐诗宋词,还有鲁迅、茅盾、巴金,有当代很多作家。我们还有《格林童话》——当然三四年级就开始读《格林童话》了——《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骑鹅旅行记》《哈利·波特》等等。《哈利·波特》是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社长的时候主持出版的中文简体字版。这个时候就是打基础阶段,要他们更广泛地阅读,更开阔的视野,准备为上中学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初中阅读阶段叫成熟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要求阅读的、教科书上规定的课外必读书和推荐阅读书,都能读,同时自己还能找一些书来读。这个时候有些同学会扎堆阅读,都忙着去读一些新书,听说同学在读一本书,于是大家都去找来读。这个时候的策略是,规矩与自由协调相处。就是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我跟大家讲一个美国黑人大法官的阅读成长故事。这个故事是真人真事,发表在美国的《纽约时报》上面。这个黑人大法官十二岁的时候,老师跟他们说,九岁到十三岁是一个人阅读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形成阅读能力,终身的学习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老师说,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读一本完整的书。他听了以后,心里有点难过,因为他确确实实没有完整地读完过一本书。他读一读就烦,读一读他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他到学校图书馆去看,有没有他喜欢读的书。在学校图书馆里,他东翻西翻东找西找,发现了一本书,封面很吸引人,画得很像电影海报,有情节,而且好像有点血腥的场面,男女之间还有点暴露。他觉得这本书可能会很好看,就想读这本书。于是他就拿去办借阅手续,这个时候他发现办理借书的人是一位年轻貌美的白人女老师。他觉得如果自己拿这本书去借,会很惭愧,因为美国的种族歧视曾经很严重,黑人孩子有自卑感。他很有自尊心,怕白人女老师厌恶他,于是他藏在身上带出图书馆去了,找个地方开始看这本书,一看就看进去了,完整地读完了一本书。这是一本犯罪小说。小说的类型有各种各样的,比如犯罪小说是讲法律和罪犯做斗争的,爱情小说是讲爱情的,社会问题小说是讲社会问题的。这一本是犯罪小说,讲法律战胜了邪恶,正义战胜了犯罪,内容还是很好的。他看完后,又悄悄地把书带在身上,来到学校图书馆,把它放回到原来放的那个地方。这个时候他发现,这个作家还有另一本书,也是同类风格的,于是他也把这本书藏在身上带出去看了。他连续看了四本这个作家的书,都是犯罪小说。他觉得法律太重要了,法官太伟大了,他要做一个法官,而且做一个大法官。后来高中之后上了大学,他学了法律系,成了一个法学博士,然后做了一个法官,最后成了一名大法官。在美国,种族歧视很严重,黑人当法官是有,但并不容易,黑人做成大法官尤其不容易。因为大法官的权力大到可以传讯州长,可以传讯总统,做大法官必须要有很强的能力,很好的修养。功成名就了,年纪也大了,这名黑人大法官就想回母校去看看。到了母校之后,他先到了图书馆,看到当年那位年轻貌美的白人女老师已经是一位老教师了。他跟老教师说,他永远感恩学校图书馆,因为学校图书馆让他读到了决定一生的学业和事业的一些书,使他走上了这么一个大法官的岗位。但是,他也觉得很惭愧,因为他曾经是偷书出去看的。结果这老师说,我们知道你偷书出去看,我们向馆长汇报了,馆长说孩子偷书出去,只要他看就是好事,我们要帮助他继续看下去。于是我们把这个作家的书,集中到原来存放这本书的地方,让你接着再看。第四本书是一本很新的书,这本书我们学校当时还没买到,我们打电话问了几个学校,有一个学校买到了,我们开车跑了几十英里到那里,借了这本书放那里来给你看的。他说我记得,第四本书非常新。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初中阶段的阅读决定一生的学业方向和事业目标的故事。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我特别重视,或者说特有体会。初中的时候,我的阅读量确实比较大。所以使得我后来尽管是插队做知识青年,要做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初中毕业的时候,心智发育基本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有比较好的阅读,确确实实会为今后的人生、事业,提供非常重要的阅读基础。高中阅读阶段是第五个阶段。这是思辨阅读阶段。高中的阅读必须要有思辨能力,有思辨才有阅读,有阅读才有思辨,在这时候必须要有明确的追求。高中阅读不能像小学生一样,满足于“知道了”,而是应该有所思考。哪怕你读《安徒生童话》,都应该有哲学的思考,因此名著的读法因年龄而深化。初中时候读《西游记》,和高中时候读《西游记》,应该是不一样的。当然高中不要求你读《西游记》,但是相对于初中来说,高中对《西游记》要有新的、更深的认识,对《三国演义》要有更深的认识,对《水浒传》要有更深的认识,更不要说《红楼梦》了,《红楼梦》是高中时期的必读书。这个时候必须是思辨阅读的阶段,要有比较强的思辨能力。大家知道,高考语文试卷就强调学生要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它没有要求你写抒情散文,但要求你讨论一个问题,就一个问题发表见解,表达你的思考。这个时候思辨能力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
小学一二年级起步阅读阶段,重在学龄前儿童的兴趣阅读延续和发展。二年级是独立阅读和流畅阅读的培养期,逐渐要有流畅阅读了。这个时候有老师、家长说孩子总喜欢家长陪读,有的家长就说到底陪读到什么时候。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做演讲的时候,一个家长说孩子七岁了还要我陪他读书,他什么时候才能够独立读书。我说,第一,他要求妈妈陪他读书,这是很幸福的事情,说明他喜欢妈妈;第二,说明你和他一起阅读能帮助他;第三,也许他阅读的习惯还没有养成,特别需要你的陪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可以使得你们的阅读有更好的交流,更好的形式。小学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开始识字以后的孩子要更加重视他的阅读,越是识字的孩子,越要激发并保持他的阅读兴趣,一直到小学六年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是陪读到什么时候。这时孩子的识字量还不大,但可理解力已经比较强了,所以家长陪着他,通过念书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一定不要想着让孩子尽快独立,孤独地做作业,家长可以去玩麻将,可以看电视,这不太好。不要让他很快陷入一种独立阅读的孤独境地,这是教育专家们的意见。一、二年级不要想着让孩子自己看。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一直积极提倡亲子阅读,他们认为在家庭里为孩子诵读,是孩子小学毕业之前也就是六年级之前,都应该保持的一种习惯。这种家庭阅读,能够从五个方面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帮助。第一,帮助孩子爱上阅读。第二,帮助孩子更好地积累词汇,对一些很好的语词,我们要帮助他记住。用好一个词,会一下点亮孩子的作文。我们现在中小学生学英语,一个词一个词盯,一个句型一个句型地学。我就想,学汉语能不能也这样学?这样学的结果肯定是对母语的运用会有更好的水平。有人觉得我们很轻易就会说母语了,不需要这么去学。可很多句法很多语词没有运用,孩子的作文往往就平白无华,甚至干巴巴的。第三,家庭阅读能够帮助孩子积累基本的阅读素养,形成很好的阅读素养。第四,提高孩子的听觉能力。家庭诵读,孩子的听觉能力也会提高。最重要的是第五,提高阅读素养。因此,起步阶段,好好陪孩子读书吧,陪六年更好。到了五六年级,他不要你陪,嫌你打扰他,你当然就不用赔了,但如果你陪得非常好的话,也还是可以陪。各种方式都可以讨论。我举一个例子,是山东省诸城市府前街小学姜蕾老师带领一年级学生阅读的案例。姜蕾老师是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的义工老师,也是接受新教育方法培训的一位老师,这是她给我做的一个介绍。一年级开学第一天,为父母孩子讲故事,讲《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这是一个绘本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的名字,大家觉得很奇怪,于是他要解释。然后班上每个同学都要介绍自己的名字,比如:我的名字王建国,“建国”是“建设国家”的意思;我叫张志强,“志强”意思是志气刚强,有志向。这样既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也加深了每个人的自我认识。然后,姜老师会带领学生共读诗歌《今天不一样》,今天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孩子上一年级了。第二天共读《好饿的毛毛虫》,讲授不断“吃”书慢慢成长的故事。毛毛虫不断地吃东西,不断地吃树叶,因为它饥饿。我们也很饥饿,我们不知道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人造卫星怎么升天的,我们的航天飞机是怎么飞的,我们人在火星上怎么生活、读书、学习……同学们要成长,就要像毛毛虫一样吃各种知识进去。第三天,姜老师带同学们读《乱挠痒痒的章鱼》。章鱼在鱼群里面总是动来动去。同学们,我们不要做章鱼,我们要照顾旁边的同学,不要影响别的同学学习。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大家守纪律。第四天读《我有友情要出租》。一只黑猩猩太孤独了,他想玩,想找朋友,于是想到了“出租”的方式把自己租出去,出租友情。同学们之间,应该互相建立友爱、感情。第五天邀请科任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来班上共读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加深老师、家长和学生间的交流。五天时间保持了孩子非常强烈的兴趣,而且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阅读兴趣。姜老师还在班上建立“红月亮童书基金”,买绘本,建立图书角。就这样,起步阅读阶段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唤起阅读兴趣。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如果都能有这样的精心的安排,学生会受益良多。很多人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是不要输在二年级上,小学二年级很重要!韩国的金明美老师在《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里指出,小学二年级开始积累的阅读能力,一直影响到大学——当然我是小学五年级开始积累的阅读能力——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直接影响到大学的阅读成绩、学习成绩。所以,我们在起步阅读阶段就要讲策略了。
过渡阅读阶段中,三年级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期,四年级是由指定阅读向自主阅读的转变期。虽然我们建议整个小学阶段,家长都要陪孩子一起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六年时间孩子都在父母主导下去阅读。倘若父母太过于主导孩子的阅读,可能会使孩子自主阅读能力变弱,所以可以陪同阅读,但并不主导阅读。在过渡阅读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阅读的读物。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在一些图书馆做讲座的时候,有读者问我说,我给孩子买了好多书,但是他不爱读怎么办。我说以后别花那么多钱,买那么多书了,带他去书店,让他在书店里面选书,除了学校指定的阅读的书,让他选一些他自己发现的一些书。通过这样的办法,提升他阅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责任感放在前边,他买的书他就会读,他在书店里面选的书他就会读;带他去图书馆借书,他借的书他会读,你借回来的书,可能他觉得你增加他的压力。然后他会自觉去读,通过这样的办法,提高孩子对阅读的自主性。过渡阅读阶段是一个转变期,非常重要。日本有一位绘本大师叫松居直,他在日本被称为“绘本之父”。中国也出版过他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书叫《幸福的种子》。在这本书里他说,他带孩子阅读的经验是“定时”,到时间就读书,从学前开始,到了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一直到十岁都还带着他们读。以至于三、四年级也就是八、九岁的时候,有时候他还在忙别的事情,时间到了,他的孩子就会主动到书架上把自己要读的书拿过来,坐在他们固定的一个位置,开始读书,不需要他再催了。我们刚才说阅读力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这就是养成了习惯。三、四年级是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让孩子在这个时候自主选择一些读物,同时养成阅读的习惯。在过渡阅读阶段,有四点需要提醒家长和老师。第一要尊重孩子自主阅读的决定。学校尽管有指定读物,也要带他去书店去选,到图书馆去借。第二,家长要设法强化书本与阅读的乐趣。要让孩子觉得读起书来是有乐趣的。家长不要袖手旁观,要有精心的设计,比如告诉孩子这个故事里有一点特别有意思,你们还可以进行交流。第三,要让孩子觉得在家里阅读比较自由自在。无论是图书馆借回来的书,还是书店买回来的书,在家里读都特别自由自在。学校读有时候拘束,不能做“乱挠痒痒的章鱼”,在家里就可以动来动去。第四,在家里不妨建立简单有趣的激励机制。这本书读得好,讲得好,就奖励你,钱也行,少做一次家务也行,或者是暑假带你去哪里玩也行。总而言之,建立简单有趣的一些激励机制,形成家庭良好的亲子阅读氛围,也是一种家庭文化的建设。
小学五六年级是基础阅读阶段,是为上中学打好基础的。整个小学六年级中,这个阶段可以正式开始与学习相关的阅读,必须把作文写得像样子了。有专家研究指出,这个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四~五倍,才会形成较好的语文能力,从而才可能顺利地开始初中的学习。五、六年级学生,他的课外阅读要有四本五本这么多。如果学生一年当中只读了一本薄薄的课本,是不大可能有很好的语文成绩和写作能力的。即便语文成绩好,可能也只是考试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语文水平可能不够高。五年级是个性化、追逐化的阅读期,往往同学之间在读什么书,他们就会想办法去找这本书来读。六年级是自由性、广泛性的阅读期,这个时候女学生可能喜欢一些抒情的散文,男学生可能喜欢一些激情的故事,女学生可能喜欢一些淡淡的忧愁的一些诗歌,男学生可能喜欢一种慷慨激昂的一种英雄主义的文章,那都很正常。这个时候他们的阅读会很广泛,包括会阅读一些论说文,总之这是为上中学打好基础的阶段。叙事性的读物,重点在课外必读书,要求能相对完整地复述课外必读小说;以问题作为提示,引导学生有所阅读理解课外推荐阅读的小说。诗歌是这个阶段最能让学生们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的读物,重在吟诵。大家可能知道,美国好莱坞电影有部很有名的片子叫《死亡诗社》,老师带领学生写诗歌、听诗歌,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等等,使得学生语文兴趣特别浓厚。所以,老师应该更多地组织学生举行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更有激情。对相对简明的论说性读物 ,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尚不足以支持他们全面学习和理解论述文 ,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注意抓住论说性读物的要点和重点 ,不主张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涉足论说文的写作练习,但既要坚持论说能力的培养,又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提高思辨能力。总而言之,这个时候,各方面的阅读都要有所引导,对孩子有所帮助。随着心智的成熟,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会多起来。一定要帮助学生培养比较好地交流的兴趣和信心,适时举行班级读书讨论会是一个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最好机会。在讨论会上,为了让所有同学都能得到比较好的锻炼,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在讨论会前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帮助学生养成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习惯。老师甚至可以提倡学生带着发言稿发言——只要发言稿是他们自己写作的就好。我们反对那种不管不顾,让学生自由发言的主张。由此避免因可能出现的发言窘相,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就感才是学生继续学习的最重要动力。
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学生已经进入成熟阅读阶段,同时也进入人格独立期和完善期。对待成熟阅读阶段的初中生,家长和老师的策略是更要讲规矩,还要有自由,要注意规矩和自由协调相处。这个时候要有明确的方法意识。孔子有读书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过的东西要温习,有更好的记忆,更好的理解。关于学与行,孔子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说话可能不多,但是做事一定要敏捷,要努力实践。关于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读书一定要有思考能力,形成我们的读书笔记,形成作文。我在一些高中的教学楼上面看过这么两句话,给学生提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关于学与问,孔子讲“切问而近思”,就是说问了就进入思考了,如果不问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孔子读书法还有很多,我这只是罗列了四条,比如还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我很喜欢这句话,这句话是讲,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拿起来经常复习,经常回顾,我就可以去做老师了。不是学完马上可以做老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欧阳修和陶渊明也有读书法。欧阳修读书法是“枕上、厕上、马上”,睡觉前看书——当然现在说是对视力有影响,上厕所时拿一本书来看——这个据说对卫生不太好,坐马车、骑马都在看书。现在我们在高铁上、飞机上、公交车上都可以阅读。欧阳修读书法讲的就是,随时随地要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陶渊明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我在学校里面给高一学生做报告的时候,有学生说:“我很喜欢读书,读得很快,可是我觉得好像也没什么好记的。”我说:“跟你这样的读书的方法,也有一个人,就是陶渊明先生。但他后面还有一句话,‘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你读了书要有会意,陶渊明有了会意高兴得饭都不吃,觉得自己得到那么好的一些知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每有会意”,读书没有会意是白读书,是浪费时间。你要读书,就一定要想办法有会意。这本书不好,你要有会意;这本书好,好在什么地方,你也要有会意。这样你就会有所得。何况还有一些好句子,如果你记下来,高考的时候用上去,作文一下就闪光了。”他们都笑了。还有朱子读书法,初中生一定要跟他们讲讲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捉紧用力。这六条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精思”。一定要熟读精思,把好书读熟,并能够深入地思考。而“切己体察”就是联系实际,联想创新。还有曾国藩的读书法:“恒、勤、专”、读经典、重兴趣、能执着、要从容、有小抄。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字“恒、勤、专”。要有恒心,要勤奋,要专心。专心是什么?一本书不读完,不读第二本书,当然他们是读圣贤之书,读儒学。我们现在不一定要这么做,一本书没读完,觉得这本书不值得读,你可以放下。我主张的是,既要快读也要慢读,好书要慢读,要反复读;而有些书可以快读,半天,甚至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下把它翻过去,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不是你要精读的书不要耽误时间。总而言之,初中生在成熟阅读阶段,一定要有明确的方法意识。读书一定要动手,要求我们的学生动手,要求我们的读者动手。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拿一本书出来,古人自然就把毛笔伺候好,准备圈点。当然自己的书可以圈,图书馆的书大家就不要圈点了。自己买的书你如果圈点,就会记住,重新再看的时候,觉得是旧语今知,旧语相逢,会觉得多少年前我读过这本书,在这里圈过这几句话太可笑了,或者圈过这几句话太有意思了,你就会有自己的收获。如果再有一些读书笔记,就更了不起,曾国藩是一直做读书笔记的。清朝时期有一个皇帝叫雍正皇帝,他专门抄过三十多万字的各种好文章,了不起吧?美国哈佛大学2015年在亚洲,免试招收了一名高中生入学,而且是享受全额奖学金。这个高中生是新加坡的一位华人女孩,这个华人女孩申报哈佛大学,说她读了多少本书,把书目都列出来。哈佛大学看了她的材料以后,招生办的人派了一个专家组,到新加坡来找这个学生,他们来看这个学生读过的书是不是她读过的,看到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确实读过,有读过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每读一本书,她都有读书笔记,而且她还写了一些文章发表。像她这样,读了这么大量的书,同时又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有写作的一些成绩,他们决定这个女孩可以免试入学。所以我们就特别提倡要动手,我们读的书中那些好的思想、好的观点、好的警句、好的名词、好的句型,把它抄下来,成为自己写作的养分,甚至是点铁成金的一些东西。读书要动口,要诵读。我经常提倡诵读,诵读可以产生联觉的一种效果。“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一个大散文家,也是个大诗人。别人写他有一句名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意思就是嘴巴不停地诵读六艺之文。朱熹七十多岁还在大声诵读楚辞《离骚》。因此,古人很强调动口。我曾经强调,动口意味着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书看百遍,其义自见,是读出来,书读百遍,朗诵一百遍,你哪怕朗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感觉都会不一样,会把诗词的那种层次读出来。有些学生喜欢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提倡初中生、小学生不要去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起来好像是非常美的词句,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人生的沧桑感,甚至是带有一些厌世的感觉。海子写完这首诗,两个月之后他自杀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可能吗?这好像还行吧。“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这样的人生吗?这显然就是一种弃世厌世嘛。“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时候昂扬一些。“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幸福闪电告诉我的,我想告诉每一个人。”你不是祥林嫂吗?你怎么会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呢?“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这是一种揶揄,这是一种反讽是吧?“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祝你有美好的前程,祝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随口念的,可能不那么准确。这首诗事实上是很深刻的一种生命之诗,一种对社会的质问的一首诗歌。他要问的是,做那么俗的人,有意义吗?结果我们的中小学生都穿起白衬衣、蓝裤子或者红裙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读错了。所以我经常说,诵读能够帮助我们来理解一些诗歌,理解一些文章,理解我们要阅读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还要动心。动心就是,看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作文。著名作家莫言说他至今都没读过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但是他确实拿到了这本书,看的翻译家李文俊先生写的序言,写的非常之好。李文俊先生是美国文学专家,也是福克纳专家。他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介绍了《喧哗与骚动》这本书、它的艺术特点和它的思想内容。这本书是一本意识流小说,很难读的。我试图读过很多次,都没有真正读完,就是片段地读。莫言说他看完那序言,觉得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就立刻去写自己的小说了。所以我们读书,要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作文。这样我们的读书才会联系实际,切己体察,然后联想创新。
思辨阅读事实上要专门做一课来讲的,我这里简单讲讲。名著读法因为年龄要深化起来了,五六年级读四大名著,只是对名著的一种简读、大概地了解。到初中阅读阶段,《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必读课外书,这个时候对名著的阅读,要整本书阅读。高中阅读阶段《红楼梦》《乡土中国》是必读书,对名著的阅读要思辨阅读。有的老师说我就不喜欢《西游记》,孙悟空是胡闹的,男学生学了以后不得了的,班上就大闹天宫了;有些老师说《水浒传》乱七八糟的,学生一定要读吗?那么四大名著怎么读,我给大家提一些建议。《西游记》要读成长,它是一本成长小说。首先,孙悟空学到了很多本领。然后,他要进入社会,进入这么一个佛、道加上儒家的社会,孙悟空他必须要被带上紧箍,带上紧箍以后,他才能够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最后完成了这个伟大的业绩,他被封为斗战胜佛,这是孙悟空的整个经历。《西游记》被改编成《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几个片段,事实上要从孙悟空整个的发展过程来看,到“三打白骨精”他已经很成熟了。“九九八十一难”都是因为带着紧箍,他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不然的话他可能会出现滥杀无辜,也很可能破坏了唐僧西天取经的重要事业。所以在《西游记》里面,我们要把孙悟空的成长,给学生们做很好的引导。《西游记》读成长,《水浒传》读什么?一百零八将,乱七八糟的人很多:杀人虐待、男盗女娼,甚至卖人肉馒头,就没有人文精神。其实,这本书像我们中国传统的画本,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代表作。要读好英雄,让学生在这里面认识到,英雄的长处在什么地方,英雄的不足又在哪里,不是让我们都去学。《三国演义》学什么?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学生读《三国演义》要读智慧:“赤壁之战”是怎么样的,“三分天下”是怎么说的,“赤壁之战”是怎么谋划的,“空城计”是怎么做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如何……总而言之,其中各种各样的智慧是怎么来的,让学生更多地开动脑筋学习,创新思维。《红楼梦》学什么?《红楼梦》可以讲社会,“四大家族”以及贾府里的阶级压迫,另外还可以讲哲学,“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色和空等等。但是高中生我们不谈这些问题或者可以少谈,可以告诉他们有这样的一些研究,因为你没办法带着高中生做红学研究,《红楼梦》阅读只是他的一个学习内容。高中这个时候读什么?读感情、读悲剧。它是中国非常典型的一本古典文学中的悲剧作品。尽管它后面有一些喜剧的尾巴,它归根结底是一个大悲剧。高中生可以读宝黛的爱情,读青年男女之间的友谊与爱情。比如说,脂砚斋的评点就说,林黛玉的感情是“情情”。什么叫“情情”?她对她的所爱之人,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她的情倾注在她有情的地方,就是“情情”。贾宝玉的感情的方式是“情不情”。什么是“情不情”?就是即使他对自己没有感情的人,他也爱他们。比如说萍儿受到了欺凌,他会同情她;香菱受到欺负,他会帮助她。总而言之,贾宝玉是一个博爱的人物,林黛玉是一个执着的、爱自己所爱的人物。高中生读《红楼梦》,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在感情上有更好的一种体验,最后对《红楼梦》的悲剧故事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至于能不能记得住“金陵十二钗”,当然记得住更好,有时候考试专门考这些知识性的东西,但对我们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心智的发育和思想的成熟。以上是思辨阅读“四大名著”因年龄而在初高中阅读阶段的深化。五六年级基础阅读阶段要求具有初步的独立思辨的能力,可以预先就四部古典名著的一些基础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思辨。比如读《西游记》。可以问,《西游记》的作者叫什名字?主要描写的是哪几位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请说出《西游记》中你最感兴趣的几个故事情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可是为什么要他戴上紧箍儿呢?读《水浒传》,可以问,《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梁山泊中一共有多少将领?天罡星、地煞星各有多少人?你喜欢《水浒传》里李逵这个人物吗?你认为李逵这个人物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读《三国演义》,可以问,《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开国皇帝分别是谁?《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人物是谁?“桃园三结义”的三人分别是谁?你认为《三国演义》中哪个战役写得最精彩?能简略讲述这个战役的过程吗?读《红楼梦》,可以问,《红楼梦》原名是什么?作者是谁?你能举出《红楼梦》中三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吗?《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分别指的是小说中哪些人物?其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和家长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难度稍微大一些的问题作为备用 ,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和求知欲 。但增加难度的事情要稍微慎重一些,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到了高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叫“席明纳”引动脑力激荡的方式。“席明纳”学习方式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接受过的一种学习方法,回国以后他写了一本《英国留学记》,特别介绍了“席明纳”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老师先不讲,同学们先各自阅读,然后来讨论,讨论以后老师再做归纳。用这种方法读《红楼梦》,比如:我们可以评选影响《红楼梦》全书故事发展的十大事件;评选书中创造最成功的人物;推荐书中可供改编成影视戏剧的故事;脑力激荡,讨论谁是“木石前盟”,宝黛爱情的破坏者是谁;语言狂欢,分组找名言名句,然后投票,以票数多少排序;同学们认为应当还可以讨论的其他问题;每个小组可以派代表来作一个反思性的总结。总而言之,用“席明纳”的方法读《红楼梦》,你就会读得深。我在171中学也跟老师们说了读《红楼梦》,带学生们做“席明纳”式的这种研讨会式的读名著,其结果不是说帮学生解决了很多具体的问题,而是要引动学生更多地了解全书的内容,同时也带动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听了大家的讨论以后会觉得,“我得去找这本书来读”或者“我真的读得太粗浅了,我再去读”。这种读书方法对我们校园的阅读非常有效,对图书馆的阅读、读书会等也都很有效。我们求证了“阅读力决定学习力”,但事实上,阅读的策略很重要。策略对路就相当于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阅读,显然存在着一个阅读策略问题,阅读策略对路,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取得相应的成功。我们提出来的“阅读力决定学习力”就有可能实现。除了希望我们的学生要有更好的阅读策略,我还希望大家能跳出来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大家很熟悉。如果只读一本书,你就可能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得跳出来多读几本书,你就会对这本书有更好的理解了。所以,我们需要要求学生不仅有入,还要有出。“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就是说,你跟夏天的虫说冬天的冰,它是不知道的;你跟井底的井蛙说大海,它也不知道。因为都有局限。只有跳出来它们才知道有大海,有冬天。总而言之,我们的学生不要局限于读一本书甚至只读课本,也不只读指定阅读的一两本书,得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可能博通,只有多读书才能化成自己。有所入,才会有所得;但是有所化,才会有所出。对学生来说,一定要打开阅读的大门,让他们海量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