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春节活动】北方传统习俗—把面发 贴窗花

2025-05-14 12:31:51 1210
图片



图片
图片


农历腊月二十八,

距离除夕还有1天!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洗邋遢。

图片

为何偏偏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是谁写的?

除了熟悉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门神的鼻祖究竟是谁?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年画是哪幅?

图片

为什么今天“把面发”?




图片
腊月二十八这天,面食是绝对的主角:山西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蒸枣花”、河南人“蒸馍炸圪挞”,只有北京人慢半拍,今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准备初一到初五的主食。至于为何在二十八这天发面、蒸制主食,是因为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等炊事,皆因“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属不吉利。而人们选择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蒸制主食,“八”与“发”谐音,体现了大家对发财的期盼。

图片

图片

图片





打年糕:不仅好吃,还“好听”




图片

年糕是一种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加入大枣或豆蒸制的食品,春节期间制作的糕称之为“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生活、工作一年比一年提高,一年比一年好。前人有诗:“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传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现江苏省苏州市)传递到四面八方。年糕“入乡随俗”,种类多种多样:北方的红枣年糕和白年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等等。年糕南北风味不同,北方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除了蒸、炸外,还有片炒和汤煮,味道甜、咸皆有。寒冷的冬日,来一块热乎乎的年糕,这口香甜软糯,就是年的味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贴花花:贴年画、春联、窗花




图片

驱邪降幅是年的文化内涵。年画、春联、窗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年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贴花花预示着过年了!贴花花的日期般集中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和大年三十。





从桃符到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悬挂于大门两旁,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五代: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这就是后世春联的起源,而题写在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了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宋代:桃符由桃木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联是人们表达美好意愿的载体,一到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贴上春联,辞旧迎新。


春联如何选?大有讲究:家里如有老人,要选择祝福老人的春联,带来“天增岁,人增寿”的祝福;家里有婴儿,如初生的太阳,所以“旭日”、“展翅”“添丁”等春联较合适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画


年画经历了宋朝的“纸画”、明朝的“画贴”、清朝的“画片”,直到清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耳。”年画由此定名。无论是年画还是门神画,都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


1、门神鼻祖:神茶、郁垒


夏商周时期,远古门神曾有虎,到了汉代门神逐渐被形象化和人格化。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神荼和郁垒原本是黄帝手下的大将,常在度朔山章桃树下检阅百鬼,对于无理害人的恶鬼,就用草绳把它捆起来给白虎吃。黄帝得道成仙后,这两位大将也入主神界,百姓将他们视为捉鬼神差。


图片


 2、门神队伍不断壮大:秦叔宝、尉迟敬德最出名


唐朝以后,门神形象被历史名人代替,如:岳飞和郑成功、关羽和张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等。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门神形象,当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其二人皆为协助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江山的功臣,至于为何成了门神,还要说到《西游记》。


《西游记》记载,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在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其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


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同他下棋,实为想拖住魏征。不料午时三刻魏征打了个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官里来闹,唐太宗六神不安。


魏征知道皇帝受惊,于是派秦琼、尉迟恭两员大将,守住宫门保驾,果然奏效。唐太宗体念他们两日夜守门辛苦,就叫画师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官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流传到民间,秦琼和尉退恭便成了门神。


图片


3、画题材丰富浩瀚,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副《年年有余》


原本年画题材多为门神画,后来演变为年节时装饰屋宇、増添喜气的年画。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群仙赐、招财进宝等。


图片


每当过年,有一幅年画“出镜率”很高:白胖白胖的小小子,怀抱鲤鱼的《年年有余》年画,勾起了很多人能儿时回忆。在你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年画是哪幅呢?


儿时回忆。在你的记里印象最深的年画是幅呢?





贴窗花,迎新春


远古时期,黎民百姓认为凶禽猛兽和妖魔鬼怪害怕一种神奇的金鸟木鸡,于是新年期间会在窗户上悬挂棚栩如生的金鸟木鸡。至隋唐时期,剪纸雄鸡取代了金鸟木鸡,贴在窗户上,就成了窗花。

图片

传统的窗花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明亮的窗户上,那些火红吉祥的窗花,为年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氖。





北京“把面发”,广州“洗邋遢”




图片


腊月二十八这天,广州有“洗邋遢”的习俗。不仅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些家庭还会在当晚用柚子叶烧开的水洗澡,寓意一年的晦气和不顺。


来源:合阳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