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篆书是古文字学与书法相结合的书体,其强烈的装饰美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同样可令人获得无可替代的古典美的享受。 篆书,在我国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书中,位居第一,充分说明了它与其他四种书体的关系。亦即是说,其他四种书体均由篆书衍变而来,从中可看出篆书在中国书法(书体)发展中的首要地位。 篆书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永字八法”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仅有“点、直、弧”三者。大多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隶书的笔画方劲古拙,给人一种沧桑优雅的美。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 学楷通脉,乃知其初。楷萌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大唐。钟繇创楷,二王领军,太宗弘文,书法取士,欧虞颜柳,唐楷圣杰,一代新风,万世师表。后世书家,几欲越唐,呈领风骚。 学楷通静,乃知其功。楷乃静为,致虚守静,澹泊清心,红尘滚滚,世事纷纷,作楷入静,物我皆尽。静乃归根,知常如明。神似挟飞仙以遨游,志若抱明月而长终。学楷通法,乃知其势。人之习楷,其难称最。楷亦真正,其书如立,法为其规,势为其形。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优美。 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的发展融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逸,流露出一种娴静的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经传承了五千年,其永垂不朽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韵律中,其艺术魅力,其养性修身和保健等等功能都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书法是中国的符号,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精华;书法是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有很深的根,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千年不朽的文化”。十大国粹中,书法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