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孝母”的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弘扬母爱,传承孝道,作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孟母教子》影响颇为深远。 在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有一个躺在沭河臂弯里、风景秀美的村庄叫“孟母”村,传说这里就是“亚圣”孟子母亲的故里。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孟母的教育。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仅成为世人皆知的千古佳话,更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小时候模仿力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墓地附近,常常在坟墓之间嬉戏玩耍,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把家搬迁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商人玩做生意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合适,于是决定再次迁居。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学堂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具有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孟子跟着他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孟子应该学习的,于是定居了下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非常重视。有一天,孟母正在织布,发现孟子逃学回家,非常生气,于是她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 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学而来的,你如果偷懒,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奋用功,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列女传》记载:孟子妻独自在家时,萁踞而坐(古时一种无理坐姿),孟子见后勃然不悦,认为她太过倨傲,竟有意休妻。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见识令人敬仰。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包含了学习、生活、事业的各个方面。由于孟母的教育成就了一代圣贤,因此孟母教子的传说一直受到人民的称赞,并被尊为母教第一人。孟母所传递出的良好家教、家风、家训观念不仅推动了爱家爱国、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和谐和睦、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如今,在孟母村东还留有孟母墓,并建有孟母庙,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孟母精神已经深入沂蒙人的血脉,并繁衍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