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阅美之声 | 经典诗文·《看山》 经典诗文·第9

2025-05-14 12:35:23 480

阅美之声 | 经典诗文·《看山

经典诗文·第95

在中国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长河中,诗词是最绚丽的文化瑰宝,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礼赞。朋友,就让我们一起相遇在“阅美之声”,唤醒您心中的诗歌情怀,从心中油然地生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吧!

本期推荐的是毛泽东所作的《看山》——

看山

毛泽东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赏析: 

从1954年年底,毛泽东前往浙江莫干山和杭州等地视察。他兴致很高,接连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五星顶、莫干山等处。《看山》与《莫干山》《五云山》等诗作,均出自此时。

该诗创作于1955年,古典韵味之中又蕴含着现代诗的气息,写得看似随意,却独有创意。

该诗首联写曾多次登上北高峰,眺望杭州城。“三上”,表明登北高峰已不止一次。北高峰林木葱郁,雾霭缭绕,恍若仙境。北高峰最高处海拔约314米,站在峰顶,眺望杭州,一览无余,所以作者说“杭州一望空”。

颔联写游览的具体景点。飞凤亭、桃花岭都是诗人曾驻足之处。飞凤亭并非有凤,桃花岭也并非无树。在这里,作者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一树一凤,各有特色,也足以展示诗人的游览兴致。

颈联写作者的联想。这里的“热”和“冷”并非实指夏季和冬季,而是作者看见扇子岭、美人峰后的联想。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扇子岭和美人峰写得十分形象具体。

尾联写“看山”以后的事。从眼前的山景写到空中的晚鹰,由相对的静景写到雄鹰飞翔的动景。“一片飘飖下”,“飘飖”一词现写作“飘摇”,这一句是说从地面望去,空中飞翔的雄鹰在天空巨大的背景衬托下,给人“一片”落叶在飘摇的感觉。“下”,从高空而下,是“飘飖”的方向。作者善于联想,把从高空而下归巢的晚鹰看作是来“欢迎”自己,表现了作者观察细致、感受细腻。

这首五律诗,严整工稳,用韵宽泛。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之痕。首联总起写登高,颔联、颈联写北高峰附近名胜;尾联交代游览时间,主旨明确,层次分明。颈联风趣,尾联飘逸。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跃然纸上。 

诵读:潘宝玲,宝鸡市图书馆文化志愿者、阅读推广人,有声语言爱好者,宝鸡市图书馆“阅美剧社”成员。

制作:张玲芳

 

 

 

 


 

 

来源: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