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红色故事荐读:西府女兵张淑娟

2025-05-14 07:13:20 611

张淑娟,1930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马江村的一个殷实之家。她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扶眉战役前夕,她怀着解放全中国的美好愿望,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农村,走进革命队伍,成为西府大地上第一位女兵。

微信图片_20230402100447.png.png             

张淑娟家有良田百亩,生活富裕,不愁吃穿,在当地方圆百里是个有名的富贵人家。8岁那年,父亲把她送到岐山县女子学校读书。由于她思想进步,性格开朗,比较活跃,又勇于接受革命思想和新生事物。加之她从小聪慧,能歌善舞,在班级里是一名优秀学生,常常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毕业回家后,正值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1949年5月25日,张淑娟的家乡解放了,穷苦人民翻身过上了好日子。但祖国的大西北和大西南还在国民党的铁蹄之下,广大人民仍在受苦受难。她想:怎样才能加入到革命洪流中去,亲自参加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

6月上旬的一天,第一野战军进行战略大转移,第一军从虢镇到凤翔,由凤翔到岐山;再由岐山到扶风、周至,集结到户县。正好第一军路过岐山马江村,张淑娟背着父母及家人,跑了十几里路,赶到部队宿营地,找到首长,说明来意,要求参加解放军。首长关切地说:“我们部队整天赶路、打仗,你受得了吗?”“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不怕打仗、不怕赶路,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张淑娟坚强地说。“首长,我还会唱歌、跳舞。我愿意给战士们唱,给战士们跳,鼓舞他们的战斗士气。”张淑娟又补充了一句。部队首长听了很高兴。心想:我们部队正好缺少这样的人才,便批准了她的要求,同意接收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当张淑娟父亲知道自己的女儿参军消息后,迅速扬鞭催马赶到部队宿营地,要求带回女儿,可张淑娟说服父亲,让她留在部队。

部队首长根据张淑娟的特长,被分配到军政治部文工团,成为一名宣传战士。部队到了户县侯,文工团的战士们抓紧时间排练《穷人恨》《兄妹开荒》《欢庆胜利》等节目。在扶眉战役间隙,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地为战士们演出。

常家堡战斗是渭河南岸最激烈的战斗。敌人凭借城堡顽强抵抗,解放军伤亡较大,5团刘月生政委、张寒湘副政委等负伤,攻击受挫。在战斗间隙,张淑娟与战友艾芳琴、贾秀清在前沿阵地演出,鼓舞大家士气。不料,敌人一颗炮弹落在身旁爆炸,她猛扑过去,将演出的战友贾秀清按倒在地,保护了战友的生命安全。

7月14日宝鸡胜利解放后,张淑娟与宣传队员艾芳琴、贾秀清、何靖康在宝鸡大街上即兴为群众演出《欢庆胜利》、《咱们将要过上好日子》对口快板,使老百姓对幸福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扶眉战役胜利后,她又随军踏上西征之路,向青海省会-西宁挺进。在行军途中,张淑娟与宣传队员们一边行军,一边为战士们演出,鼓舞大家士气。第一兵团在宣传队战士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徒步行军一个月,没有一个掉队,安全到达西宁。西宁解放后,张淑娟被派遣进入西宁市军管会,废除旧政权,建立新政府。在军管会工作期间,她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工作更忙了。她深入群众,不断向市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维护了城市秩序。为了怀念这段革命历史,1949年11月张淑娟19岁生日那天,她与战友武宗仁(丈夫)在西宁市美新照相馆拍照留念。

1950年,张淑娟转业到青海省粮食厅工作。1962年,她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回乡后,她仍然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旺盛的精神。在农村,白天,她与社员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她办起夜校,教社员们识字、写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她想:在农村要扫清文盲,不光要办夜校,还要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必须从娃娃抓起。她又克服困难,办起幼儿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许多贡献。

张淑娟由于在高寒地区工作,生活艰苦,积极努力,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终因积劳成疾,经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1999年11月21日7时与世长辞。但她的革命事迹至今广泛传颂。

--摘自《红色故事》侯省彦著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