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美之声 | 经典诗文·《赠汪伦》
经典诗文·第98期
在中国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化长河中,诗词是最绚丽的文化瑰宝,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礼赞。朋友,就让我们一起相遇在“阅美之声”,唤醒您心中的诗歌情怀,从心中油然地生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吧!
本期推荐的是唐·李白所作的《赠汪伦》——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徽泾县(今属安徽宣城)桃花潭。全诗只有二十八字,人名、地名、歌唱形式就占了九个字,三分之一。其中两个人名,一是作者李白,一是朋友汪伦;地名是桃花潭;歌唱形式是踏歌。李白、汪伦、桃花潭、踏歌,这九个字就是读懂全诗的关键字。
古人出于避讳、尊重,很少直接称呼朋友、亲人的姓名,而是称呼他们的字、号。比如李白,字太白,交往中朋友们一般不会直呼李白,而会称呼他“太白兄”;李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也可以称呼他“李十二”;李白曾经担任翰林供奉,还可以称呼他“李供奉”。但在这首诗中,李白却直呼汪伦的姓名,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李白个性狂放,说话做事较少忌讳,特别是与亲近的人在一起,更是如此。在很多赠别友人的诗题中,李白也直呼对方姓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孟浩然》等,似乎不太尊重对方,其实不然。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都是他最要好、最交心的朋友。所谓:“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可见李白跟这些诗人的关系确实非常亲近。
李白还是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他的为人就像他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只要是看得上的朋友、真诚相待的朋友,就直呼其名,毫无隔阂。这种真诚的情感,在送别时刻自然而然地喷薄而出,于是直接说出“李白乘舟将欲行”,说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见他和汪伦的关系不一般,情谊非常深厚。
说到“踏歌”,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舞形式。大家手拉手,顿足踏地为节拍,可以边走边唱,边歌边舞。所以踏歌声并不是汪伦一个人的歌声,而是一群人的歌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清晨,李白来到桃花潭边,准备乘舟离去,结果发现除了船夫,周围空无一人,他的内心可能正在失落,忽然耳边传来歌声。回头一看,汪伦手里打着节拍,带着一大群亲朋好友手拉着手,踏着音乐的节拍,唱着欢快的歌儿来为他送行。那一刻,李白被朋友的深厚情谊感动,于是挥笔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桃花潭到底有多深?笔者去过多次,目测可能有十几米深,肯定不像李白说的“深千尺”。他还说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为什么任何长度到李白这里都变成以“千”为单位呢?因为李白重情重义,因为李白对美好事物怀有巨大的热爱,他必须用超凡的想象、极度的夸张才能充分表达这种巨大的热爱。桃花潭李白虽然天天看见,但是今天与往日不同,因为汪伦的友情深,桃花潭水自然也就“深千尺”了。
其实在桃花潭期间,李白不只写给汪伦《赠汪伦》这一首诗,还写了另外两首诗,这就是《过汪氏别业》二首。可见桃花潭边的送别只是冰山一角,李白在桃花潭的这些天,他和汪伦等朋友可以说是日日夜夜都在一起,日日畅谈,夜夜酒酣。汪伦如此厚待李白,是因为他欣赏李白的才华。不仅汪伦如此,整个唐代都是一个重才、爱才的时代。李白离开长安之后,也没有担任过什么官职,为什么还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就是因为有这些重情重义、爱慕他才华的朋友在帮助他。汪伦就是这样的人。正是在汪伦这些朋友面前,李白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今天,桃花潭当地人对于李白和汪伦的这段友情念念不忘、念兹在兹,他们认为桃花潭是中国人的情感圣地。李白感谢汪伦,话很少,诗很短,只有二十八个字。但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记住了这二十八个字,可见真心实意的话不在多,有时候一句就够。
无论是李白、王维,还是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他们的人生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无论走在大唐的哪一个角落,都受到民众热烈的追捧和欢迎,他们的才华和真情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也因为这种认可,他们的才华进一步得到激发,促使他们写下一篇又一篇、一首又一首旷代的传世佳作和名篇。
诵读:侯领枝,宝鸡市图书馆文化志愿者、阅读推广人,有声语言爱好者,宝鸡市图书馆“阅美剧社”成员。
制作:张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