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数字渭图|探寻汉字前世今生,每一笔都是故事

2025-05-05 12:12:34 636





汉字字典大家都很熟悉:遇到不会读的字,通过部首—笔画检字表,查询它的读音和意思;遇到不会写的字,通过拼音检字表,在相应音节里通过字义的匹配反查它的写法。

在拼音输入法和电子化交流大行其道的当下,“会读不会写”已经不会产生什么沟通上的障碍了。因此,恐怕现在的人很难理解,竟然有一部字典能被奉为“典籍”——《说文解字》。不过一部“可有可无”的工具书而已,何以称“典”呢?

因为,它传承了古今文字,接续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它建构了汉字体系,衍生出千年不绝的“说文学”;它是一部汉字字典,更是一部解码宝典,是我们触摸传统文化、感悟千年文脉的津梁。










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象征,也是文明存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经过连续不断的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如今每个人都在使用的现代汉字。

“文”与“字”的字形演变

相传黄帝时期,中华文祖仓颉始创文字,西周太史籀效法仓颉、改进文字,由他整理的字体被称为“籀文”也就是大篆。秦相李斯与同僚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留下小篆。
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书写的主流,却产生乱讲汉字的现象。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就是为讲明先贤造字的意旨,编著《说文解字》。他从小就广泛阅读经书,后拜在东汉名儒贾逵门下,是贾逵非常得意的弟子。担任太尉南阁祭酒期间,许慎校对经典、钻研文字,立志撰著《说文解字》。

为了显示出造字本身的含义,许慎在编著《说文解字》时,编排了540个部首,对文字的形、音、义进行系统化说解。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通过《说文解字》辨认一些数千年前的古文字。

举小篆的“寒”字为例,据《说文解字》记载:“寒,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mǎng)薦(jiàn)覆之,下有仌。”

字形采用“宀、人、茻、仌(bīng)”会义,表示用草褥垫盖,字形下部有“仌”表示天气冷水结冰。意为结冰的天气下,一个人蜷缩在屋内的草垛中,依然觉得寒冷彻骨。

中华书局影印《说文解字》注音本内页书影


作为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正篆,1163个古文、籀文等重文,提炼总结出540个部首,形成了一套形义结合的汉字系统。

许慎所处的时代距离秦始皇焚书仅二百多年,这一大批去古未远的珍贵资料,直接把古文字的系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文字、释读古文字源源不绝的灵感来源。









名句欣赏

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注释: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

2.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注释: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

3.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注释: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

4.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注释:《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

5.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注释: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


走进《说文解字》

领略古代先贤的智慧

破解文字密码


来源:渭南市图书馆